吴楚之分,鄱湖之滨,赣水之畔,洪都北城,华东交大,于斯而生。怀湖靠山,得湖山之灵性;襟江带河,有江河之精神。地灵人杰,于斯为盛!
经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1971年9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并迁往江西。华东交通大学的鸿篇长卷由此徐徐展开。
四十年励精图治,四十载春华秋实。当岁月流过2011年9月22日,华东交通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以交通为特色,经、管、文、理、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丰厚的积淀。
云程发轫 务实前行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撤、并、改,华东交通大学却是计划中少有的得到扩充并更名的学校。学校按照“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模式进行规划和设计,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1973年马鞍山林场的竹篱茅舍白手起家,特别是1978年上海铁道学院不再搬迁、华东交通大学在南昌继续建校的二次创业,学校发展历经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但几代华东交大人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魄,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坚毅,谱写了一部众志成城、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奋进史。尤其是由之形成的“求真务实”传统,更成为学校最为重要的作风特色,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求真,就是重本质,重规律;务实,就是不功利,不漂浮。求真务实之于高校,就在于恪守教育之道,由尊师重教中可窥一斑。办学初期,华东交通大学千方百计聚贤纳才,我国结构力学研究的先驱、工程力学的奠基人杨耀乾教授,我国电力机车研制创始人之一胡栋教授等一批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奠定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七五”前后,学校高瞻远瞩实施外派计划,大力选派日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安哥、雷晓燕等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学术访问,为学校当前的进位赶超积累了无可替代的人才资源。
乘势而为 跨越发展
世纪之交,我国高教管理体制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00年3月,华东交通大学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并被江西省列为重点加强建设的高等院校之一。站在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华东交通大学旗帜鲜明地提出:抢抓发展机遇,加强内涵建设,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和而千夫同。十年来,华东交大人秉承“团结、严谨、求实、勤奋”的校风,恪守“日新其德,止于至善”的校训,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敬业乐群屡创新高。
学校审时度势,科学整合资源,先后融合了原江西省煤炭干部学校、原南昌铁路机械学校,校园面积从1600余亩扩大至近3000亩,办学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本科专业从36个发展为56个,硕士点从11个发展到8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特色专业等从无到有,并被确定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形成了以工为主、交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井冈学者”,“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计划”等80余人,40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校的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
徐尤南教授参与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重大科研项目,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开创了江西省高校在国家三大奖中的新高;雷晓燕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一举中标泰国国际招标重大项目——曼谷新机场铁路连接线噪声与振动研究,开启了江西省高校主持国际科研招标项目的先河;陈剑云教授研发的“铁道电气化远动控制技术”,在铁路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华东交大人深谙,服务铁路交通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使命所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责任所在。近年来,学校科研水平快速提升,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国际招标及省部级以上项目5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0余项,并有一大批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形成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探索出的国防生培养模式,被教育部、总政治部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建有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着力推进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传道郁郁散芳泽,授业葱葱见硕果。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于孔目湖畔沐滕阁秋风,鱼目山下颂人杰地灵,并迅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形成的“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稳得住”人才培养特色,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年位居江西省高校前列。
风雨砥砺路,波澜奋进图。十年间,华东交通大学实现了从一所工科院校到以工为主、以交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蜕变,从一所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蝶变,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近年来,中央、中央军委,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这当中的典型代表是“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徐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曾专门批示说:“徐钢同学自强自立、奉献爱心的事迹感人,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乾衡在望 扬帆起航
回眸如歌岁月,一部华东交通大学的奋进史,就是与铁路事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编年史,与江西绿色崛起息息相通的跨越史。四秩弦歌励耘不辍,惟是惟新再谱华章。当前,高等教育正处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华东交通大学也正处于实现办学层次和水平新腾飞的重要时期。服务于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将华东交通大学建成有竞争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华东交通大学将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的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再建新功、再创辉煌。
奋进,华东交大!
(江西日报2011年9月23日C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