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北大“名嘴”郑也夫教授做客孔目湖讲坛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2-03-26  浏览:1

  中国教育的弊端一直为人所诟病,教学方式的僵化、知识理论的脱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之困惑,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呢?
  3月22日晚,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中国知名评论家郑也夫做客第298期孔目湖,带来一场题为“中国教育危机”的讲座。
  讲座间,郑也夫语言幽默,妙语连珠,炮轰当前教育体制,嬉笑怒骂间直指要害,全场不时爆发阵阵笑声,同学们如饥似渴,认真聆听,并与郑教授热议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

(北大“名嘴”、知名社会评论家 郑也夫 教授 / 摄影:熊叶)



  剖析中国教育危机
  讲座伊始,郑也夫就开门见山,指出中国教育危机的严重性:“中国教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灾区!教育出现问题不仅仅会向社会输送有欠缺的人才,影响生产力,从长远发展看甚至会降低文明程度。”
  郑也夫从中学教育入手,认为其承上启下,既来源于小学,又影响到大学。中学的教育方式的弊端是“扁平化、单一化”, 这种分数至上的观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导致过分追求分数,为了考试而学习,“中国人只有考试能力是世界最强的”,使得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萎缩。
  “我敢说,只要是接受过中国的12年中小学教育的学生,即使以后再出国留学,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郑也夫认为,现行的教育方式使得“高端人才”实际上被下压了,而低端学生即使努力提高了分数,所学的不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主科和副科的设置都是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的,然而素质教育在变化过程中却变成了应试教育,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整个学习的过程就好比“军备竞赛”,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郑也夫指出:中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纽带,由于这个连接点出了问题,导致大学教育基本无可能扭转局势。

(讲座现场极为火爆,许多同学席地而坐)



  提倡教育应该分流
  郑也夫认为,高考候选人过多、竞争过于激烈是导致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因此要想缓和竞争,应该最好是——分流,让一部分人退出竞争,并为这部分人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并列举了三种分流方式:
  第一种是西欧式的分流,以德国最为缜密。德国的孩子在十岁就分流,致力于上大学的孩子进入“文法中学”,其他孩子则根据自身实际学习“职业技能”,因此在全社会,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上大学,缓和了竞争;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培养了素质较高的技工,德国的技术工人工资不菲,社会地位同样很高,受到尊重,因此上大学的吸引力并不辐射整个社会,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出路,全社会的力量比重也很均衡。
  第二种为中国传统分流。这种家庭选择一般出现在孩子比较多的家庭。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长期观察来判断将来孩子要走的道路,比如在兄弟姐妹当中,哥哥出去打工,弟弟上大学。但郑也夫说,这些分流方式因为计划生育而名存实亡了。他认为,计划生育不应该是极端的“独子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了中国少年不够自理,缺少吃苦精神,不善于合作,也使得不管孩子是否适合高考,都必须参与,大大加剧了竞争。
  第三种是美国式的分流。美国社会强调人人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实现“美国梦”的权利,因此并没有制度上的分流安排。但由于美国孩子从小就树立了独立意识,形成较完善的人格,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明白了自己要追求什么,所以在中学阶段,很多孩子就做出了明确选择,有的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有的自己经营公司,有的则选择上大学——美国是通过人们的自主意识来达到“分流”效果的。

(同学们热情提问)


  大学生要做的“三件事”
  学生进入大学,都带有中学教育的弊病,因此,大学生对自身和环境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郑也夫认为大学有三件事最重要:即读书、思考和写作。
  一是读书,高考制度和过早的文理专业化打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而在大学四年当中,必须要培养好自己读书的习惯,但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自己的兴趣之上。
  二是思考,郑也夫说“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值得琢磨”,只有成为思想者才能不浅薄,青年学生在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的同时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三是写作,大学与中学的分水岭在于写作,中学的写作是命题式的,大学的写作则是自选式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要善于自主命题,并且不止局限于写作方面的自主命题。
  另外郑也夫鼓励广大学生要“我行我素”,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在意能不能被表扬,要忠实于自己的兴趣,因为只有兴趣可以让自己持久地坚持下去。要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所在的地方,并积极提高自己的强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