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云南大学王志宏做客孔目湖讲坛讲授康德哲学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2-04-13  浏览:1

  4月11日晚,云南大学哲学系王志宏副教授做客第302期孔目湖讲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国哲学家康德的思想,贯古通今,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

(云南大学 德国康德哲学博士 王志宏 副教授 /  摄影:杨研铮)

  当代人对哲学的误读
  王志宏开门见山地说到,当今社会上有三种对哲学的谬论。
  第一种是把哲学当做原理。事实上,哲学没有原理,原理也不是哲学。这种教条主义把哲学变得僵化,犹如把一个丰腴的美人变成瘦骨嶙峋的现代女性,导致的结果是大学生对哲学课产生是厌恶、或是漠然置之的态度,成为了纯粹为考试而学习。
  第二种观点是把哲学当做“心灵鸡汤”。王志宏举例说,于丹的《论语心得》采用的是“非哲学方式”来看待《论语》,就像用“非人”的方式看待人,总觉得别扭。论语之为论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为了民族每个人都具有伟大的人性。她肢解了儒家哲学,只是提供一种短、平、快的形式。
  第三种观点是寄希望于不断研读哲学书能自如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王志宏引用他的一个老师的观点:“哲学,就是思维的体操。”他认为这是对哲学的错解。读数学书、生物书等也可以练习思维,而不仅仅是哲学书籍。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热情不减,继续与王老师交流)

  当今时代的困境
  “在古代社会,人活着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光辉,人之为人不是为了平庸”,王志宏说,“但是在培根以后,西方哲学理念变成了——人活着就等于‘欲望+知识’。”
  王志宏说,“近代以来,人们认为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欲望,居里夫人、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备受推崇,而莎士比亚、歌德却少为人知。于是,逐渐有了主体这一概念。笛卡尔通过说明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而我在怀疑这个事实却毋庸置疑,使人们认识到人首先是独立的,然后才和世界发生关系。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宣扬民主、自由、平等、投票,它的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彼此之间没有关系,我们只是‘独立存在’。”
  技术时代的特征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有了财产之后我们才能像个人一样的活着。牛顿力学使西方人深信知识,而休谟经过思考,将知识分为事实知识和观念知识。观念知识是数学、逻辑知识,它们能永恒存在;事实知识是感官与世界的接触总结经验,我们人永远不能穷尽事实,牛顿力学等知识都是事实知识,因为近代科学都是经观察、实验、总结得出的结论。

  康德对技术时代的解读
  同时,王志宏提醒,对知识进行打击的并不仅仅只有休谟,卢梭也给以致命的打击,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起源于罪恶——炼金术、占星术等只是人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因此知识非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可能助长人性之恶。 
  康德则通过回答休谟和卢梭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将人类的理性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感性”,感性是我们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然后是“知性”,康德说,“我感觉到它冰凉的”和“它是冰凉的”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句子。他提出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判断给出的;最后是“理性”,对现实事物产生一个抽象的思维概念。
  王志宏强调,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哲学就是和常识做斗争,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技术时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命运,我们不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命运,而是通过学习,逐渐真正感受到伟大的人格。
  讲座最后,王志宏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