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A东南赛区激战正酣,我校篮球队也有不俗表现。而球场战火燃起时,除了球场上挥汗如雨的球员,评论员也起到极大的作用,他们为观众和球场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大家更进一步贴近篮球、理解赛场。
4月13日,央视体育栏目“名嘴”、《篮球先锋报》总编辑苏群老师来到交大,做客第303期孔目湖讲坛,和我校学子面对面,他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大家在爱好篮球的同时,去理解篮球的精神。
(央视体育“名嘴” 苏群 老师 / 摄影:王秉琛)
篮球究竟是什么
讲座伊始,苏群先生就摆脱了一般讲座的形式,站起来与同学面对面交流。他回忆了自己的大学时光,以和老师的问答事件说明了自己是一个不喜欢形式主义并有些叛逆的人。他没有给讲座限定主题,而是鼓励满场热情洋溢的篮球爱好者们积极提问。在场的许多同学在受到鼓励后都纷纷提问,苏群也在简单回答中对提问学子进行了肯定。
进入正题后,苏群在黑板上列出“篮球是……”的句式,让在场的同学们补充,大家给出了诸如“生命”“精神”“快乐”“运动”等词语,他请同学进行了总结又抛出篮球的基本概念为何的问题,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大家得出结论,“篮球是一项由两队参与、每队出场5名队员,目的是将球进入对方球篮得分,并阻止对方获得球或得分的对抗性运动”。苏群分析道,篮球是一项体育运动,这就要求它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于它的信仰,不能只停留在“虚”的层面上,一定要落到实处。
苏群还告诉在座的同学们,虽然已经没有机会再成为职业球员,但若喜爱篮球,可以接触与篮球相关行业,另辟蹊径,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介绍了“体能分析师”“录像分析师”等职业,给想要更近距离接触篮球的同学指出更多道路。
(现场欢声笑语,气氛极其热烈)
篮球赛场那些事
“我可以不说真话,但我绝不说假话”,这既是苏群职业生涯的感想,也是他的人生信条。在从业20年来,他一直以这句话来要求自己。在讲座中,苏群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回答了同学们对于自己的疑问,用“亢龙有悔”来诠释球员要打好球,一定要戒骄戒躁,必须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球场上,不能被场外的事件所干扰。
谈到篮球赛场,苏群为我们简单分析了CBA各个队的一些情况,并展望了中国篮球的未来。“新一代的球员已经培养起来,在人力、物力、财力都已具备的情况下,中国篮球的前景是光明的。”苏群如是说,言语中饱含着对于中国篮球的信心。至于大多数同学都关注的NBA,苏群承认,自己喜欢的球员有科比、詹姆斯,而实际上是会关注实力更强的球员。他还以自己所著文章《我与乔丹远隔天涯》为例,追忆了自己第一次见到乔丹时“过电”的情景,表达了对同学们热爱球星的理解。而本质上,篮球有其基本规律,球星也不过是规律的执行者,谁都难以摆脱这种规律。
(苏群现场板书,与同学们互动)
苏群又从篮球本身出发,以太极八卦图来解说篮球场上的种种现象。八卦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化,篮球场上也是胜中有败,败中有胜,进攻即是防守,防守也是进攻。篮球的道理也尽在这八卦之中。让广大学子们对篮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学们在认真聆听“篮球精神”)
也为球星说句话
在看球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球迷“黑球星”的状况。对于这种状况,苏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在黑板上画出坐标图,列出一些NBA球员的身高。400名NBA球员,大多数人的身高都集中在中间段,于是形成了一个橄榄球状。处于橄榄球两端的韦伯、姚明等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作用。而大家喜欢的球员大多处于中间段,优势并不明显。这样一来,易建联、孙悦等球员想要在这样一个强大竞争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着实不易,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所以大家在评价一个球星时,不能将其孤立,而是要把他置于大环境中,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讲座的最后,苏群又对交大学子表达了自己的期望,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