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情感专家金苑做客第326期孔目湖讲坛。(杨研铮/摄)

“再不走快一点,连小板凳都没有了!”一向温文尔雅的小严不停地催促着同学,“赶着去听讲坛呢!”她所说的讲坛,就是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讲坛。
2003年3月,华东交通大学率先在江西省高校创办了人文社科类讲坛,至今已历时十年,持续320余期,直接受众逾15万人次。如今,孔目湖讲坛已成为我省高校中持续时间最长、讲坛期数最多的讲坛,“到孔目湖讲坛听讲座”也早已成了该校的一种校园风尚。
学 校
经费倾斜讲坛
“办讲坛比盖大楼更重要”
“文化可以从根子上改变一个人。当下最能吸引青年、最能改变青年的,就是文化。” 2003年初,华东交通大学提出了创办孔目湖讲坛的构想。学校党委认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弘扬文化。高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德行放在首位,这同时也是一所高校的德行。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精神高地,学校必须要着力营造高雅、厚重、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具有清新的人文素养、厚重的传统积淀、浓郁的学术氛围、开放的精神风貌的文化环境。
作为讲坛的设计者,学校领导亲力亲为,带头给学生做讲座,甚至过问录像效果等具体细节。有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孔目湖讲坛自创办之初,就实现了专人负责运作,专项经费支持,专车接送专家,专门报告厅作为场所,专批设备拍摄现场,专一学生团队全程参与的“六专”保障。而最令讲坛组织者所津津乐道的,是讲坛的经费在短短几年间增加到了原计划的4倍之多。
对此,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教授表示,将经费用于保障讲坛的有序推进,其产出的效益,比把这部分资金投入一栋大楼等基础建设要高出很多。雷晓燕也是讲坛的坚定倡导者,并多次为讲坛推荐演讲专家。在他看来,邀请诸多名家学者来校讲学,可以很好地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人。雷晓燕说:“若干年后,学校修建的大楼不见得被人铭记,孔目湖讲坛的气息却将深深地融入广大同学的内心,促使他们的人生更大气、更丰满。”
学 生
不去听讲坛
是大学四年最大的浪费
孔目湖讲坛以人文为基调,内容涉及文、史、哲、经、管、法、军事等诸多领域。10年320余期,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红学专家周思源、清史专家阎崇年等众多知名学者、社会贤达登坛讲学,传经颂典。
在华东交通大学,到孔目湖讲坛听讲座已然是一种校园风尚,“这期讲座你听了没有?”成了校园流行语,“不听讲坛是大学四年最大的浪费!”成了广大师生的共识。讲坛期期爆满,成为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并被亲切地称为校园版的“百家讲坛”。一些同学为赶一场讲座,往往要提前两小时排队占座位,不少外校学生和社会大众也常常慕名而来。甚至许多新生刚一入校,就会被学长告知:“没听过讲坛,就不能算是华东交通大学的学生哦。”
历时10年积淀的孔目湖讲坛,如同磁力越来越大的磁场,累计吸引了15万余人次同学现场听讲。通过学校电视台播放视频,校报、网络刊发专题等,讲坛辐射的人数更是难以计数,并直接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形成的“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稳得住”人才培养特色,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一次性就业率连年位居江西省高校前列。
已毕业6年、现任北京沐恩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立健,当年曾是孔目湖讲坛的忠实听众,至今仍念念不忘大学期间“有空就往讲坛跑”的经历。他认为,在与讲坛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中,分享到的不仅是他们的气质、品格、知识和追求,更多的是思想的激荡、心灵的震撼和对人生的品味。如今,自己创业开办公司的他,也是沿用孔目湖讲坛的模式开展企业管理培训,并经常为母校讲坛推荐专家人选。“孔目湖讲坛就是我的人生课堂,一直未曾中断。”
专 家
理工科院校办人文讲座
走出“半人时代”
十年320余期,孔目湖讲坛话题从历史到今天,从国内到国外,从人文到科学,从社会到自然,从个人心灵到群体实际,实现了党和国家长期关心的重点、高等教育多维审视的热点、广大师生广泛关注的焦点的有机融合。
华东交通大学重视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也得到了众多专家的首肯和赞许。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胡显章在做客讲坛时表示,大学教育就是要走出重专业、轻人文的“半人时代”,“在华东交大这样一所理工科院校里办人文讲座,是一件非常有远见的事!”
曾先后3次来校演讲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更是与讲坛有着不解之缘。2005年底,杨叔子首次做客孔目湖讲坛,就被“这块滋润青年心灵的肥沃土地的魅力与灵气”所吸引。2009年5月下旬,受邀参加江西省社联、省图书馆“社科大讲堂”的他,将演讲地点指定设在了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同西子比,人文景色定相宜。”去年元旦,杨叔子先生又亲手书写了一封贺卡,遥祝讲坛越办越好。
(江西日报2013年3月26日B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