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中的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境界首先要和自然万物、天地精神和谐合一。它不仅在于乐天知命、对自然之道的能动顺应,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贡献,更要有大公无私的伟大胸襟和感化社会的深远影响。”
6月6日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华美学学会朱志荣教授做客第336期孔目湖讲坛,带来一场题为“美学与人生境界”的讲座。
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朱志荣认为,审美的人生首先要以主体心灵与宇宙天地精神的贯通合一为基础。人生要进入审美境界,必须以追求自由为目标,而个体的自由,又不能超越于自然和社会。孔子说“不逾矩”,这种矩,既包括自然的生命法则,又包括人类的社会法则,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只有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才能能动地适应对象。诗经说:“鸢飞唳天,鱼跃于渊”,意思是鸟儿自由的飞翔离不开天空,鱼儿快乐的遨游离不开大海,这便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因此,顺应自然是实现审美人生的前提条件。
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体现在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中。弟子曾点以沐浴在大自然的春风之中的人生情调为至高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在孔子看来,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自己的的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从外在形态中流露出内在情怀,使人的生命在“万物一体”的契合中得以畅达,这是一种顺情适性的人生态度。孔子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认为仁者、智者的人格与山水精神是相通的。人生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之道的表现。
朱志荣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鱼乐之辩和庄周梦蝶。在鱼乐之辩中,庄子感慨游鱼之乐,惠施反驳他:“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之乐呢?”庄子答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呢?”朱志荣认为,惠施的态度是科学的,强调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客观分别;庄子的态度是审美的,人可以超越这种客观分别而达到与天合一,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庄周梦蝶”之中。在庄子看来,处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境界的时候,主体的心灵与宇宙的精神浑然合一,从而使自我突破了有限的感性生命的局限,大道即我,我即大道,有限的人生便获得了无限的可能。
基于社会性的精神境界
在与外在自然宇宙积极沟通、和谐共处的同时,审美的人生还体现了人通过内在的精神涵养所具有的社会性的特征。“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是万物之灵,其理由在于人具有社会和文化。”朱志荣如是说。人既为文明所造就,又造就了文明。原本无意义的客观事物,由于人的存在和赋予,往往会格外具有审美的内涵。故景观之美既有自然景观的美,又有人文景观之美。刘禹锡《陋室铭》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这个道理。成都杜甫草堂本是平常普通的茅屋,但因杜甫的存在,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在审美的思维方式中,社会道德律令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自然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社会性特征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如作为“仁”的内容的忠恕思想,正与天地生命精神的自然道德相贯通。孟子也把仁义礼智看成是社会的人的内在属性。不同的是,道家对仁义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只有在道德沦丧的时候,才需要提倡道德。所谓的道德沦丧,在许多情况下恰恰是自然本性泛滥的结果。道德规范的目的,在于约束人的野性,使之向着文明方向发展。
审美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
朱志荣强调,审美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主要侧重于对自然之道的能动顺应,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贡献;有大公无私的伟大胸襟和感化社会的深远影响。这种最高理想主要是入世的儒家理想。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从中体现了智与德的高度完备,并通过个体的修养推广到整个社会。
审美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集中体现在儒家思想中。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乐天知命,与天地和,这是成就审美人生最高境界的前提。其次,伟大的人生成就者必须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孔子提出“恭、宽、信、敏、惠”等品德。再次,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需在整个社会中实现,即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一点,只有最高统治者和民族的精神领袖才能达到。正因如此,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每个人所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