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应邀来校,作了题为“关于高等教育——我的几点主要观点”的专题讲座。
讲座由校党委书记万明主持。中层及以上干部(含代理)、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等聆听了讲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校党委书记万明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毕业生是学校宝贵的财富
当前,对一所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评价,多以其发表文章、科研项目、师资力量等因素为主要标准。李培根认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对学校声誉的作用,但影响学校声誉的最重要因素,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状况。而这,又与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
因此,李培根强调,高校应给予青年学生尽可能好的教育,力争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人,成为他自己”。这对于一所学校和青年学生而言,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李培根说,学校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岗位技能需要的工具或者产品,而应着力推动青年学生的心灵开放,让学生对自己开放,明白生存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对他人开放,尊重、信任他人,不要带着某种预期或目的与他人交往;对社会开放,关心重大问题,提升审美素养;对未来开放,锻炼自己的宏观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未来和永恒负责;对教育开放,明白所有的知识都有用,并愉悦地接受知识。
李培根认为,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人,成为他自己”,并不表示是对人的原始与野性的放任,而是在教化之后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觉悟,使之成为更有鲜明个性、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从而成长为更有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显然还要依靠和依赖教育。
教育要对学生开放
当前,以开放办学提升学校总体实力,已成为诸多院校的重要举措。但在向行业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的潮流中,向学生开放的声音则少之又少。具体表现在“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教学内容依然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对此,李培根表示,教育工作者应从根基上、从人的意义上认识高等教育,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思维启迪、潜能挖掘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实学创新型人才,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创新教育不是奢侈品
李培根表示,创新金字塔分为技术应用创新、技术集成创新、技术原理创新、科学方法创新和科学发现五个层次。“构建金字塔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说,科学发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但处在金字塔底的技术应用创新同样非常重要。
他认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推进创新教育,应是所有教师、所有课程的责任,而非少数教师、优质课程进行试验的“奢侈品”。工程师队伍是最大的创新群体,本科是培养优秀工程师最重要的阶段。因此,高校应理所应当地担负起培养创新型的优秀工程师的责任。
避免失去灵魂的改革
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谈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意味着什么?李培根表示,教育改革早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持续不断、从未间断,但在教育改革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注意新思维、新趋势、新模式,避免失去灵魂的改革。
李培根强调,教育改革不能仅停留在形式、内容上,而应把“人本”作为其灵魂。作为教育改革之魂,人本思想应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全方位、全过程,更要体现在教育者的身上。
(摄影/李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