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教育部召开2012-2013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会上,华东交通大学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奖牌。这也是我省今年唯一跻身“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的院校。
华东交通大学能够获此殊荣,与该校毕业生就业之树长青息息相关。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12年位居我省高校前列,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比率稳居我省高校之首。
这一系列成绩是如何取得的?“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紧贴社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注入真情实感、完善服务平台,是推动人才培养的合格率、毕业学生的就业率与社会服务的满意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之树常青的诀窍所在。”华东交通大学主管就业的校领导汪立夏说。
搭建平台:畅通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间的“绿色通道”
华东交通大学原隶属铁道部,轨道交通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学校坚持“巩固老市场、发展新市场、培育增长点”,最大限度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如今,该校每年均有60%以上的毕业生在校内签约成功。
针对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相关专业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的实际,学校在做强做优铁路主专业群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与“交通”相配套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做大特色学科平台,构建了以交通运输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先后新增了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交通设备信息工程等服务于轨道交通的专业,并于2009年9月成立了轨道交通学院,实现了学科专业体系由服务铁路向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的广泛拓展。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自1999年在全国率先举办以铁路单位为主的双选会以来,学校采取举办集中双选会和学科专业专场招聘会的方式,全校抓就业、全员促就业,努力拓展行业就业平台,持续打造铁路运输行业、铁路制造行业、铁路建设行业和IT行业四大市场。目前,学校也已成为我省毕业生就业最成熟的市场,众多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的第一站。
与此同时,学校在车辆工程、通信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交通行业标准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产学研协同”的育人模式。并先后与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等10余家用人单位合作,以“地铁班”、“2+1”、“3+1”等方式推进订单式定向培养,每年均有400余名学生实现提前就业。
创新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就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我们培养的人才,终究是要在岗位做贡献,为社会所认可。”汪立夏介绍,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为牵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好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着力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创新务实的高级人才。学校形成的“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稳得住”人才培养特色,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自2003年起,学校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积极探索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实施“软件工程专业+应用背景专业”培养模式,在全国首创五年制“音乐学+文秘”的“艺文”结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在全日制本科学生中开展双学位(双专业)教育,让毕业生在两个专业领域内灵活、自主择业。
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选择空间,也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的错位竞争。据统计,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8%。无论是就业人数,还是就业质量,都走在了我省内高校的前列。在日前教育部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社会调查中,广大用人单位对该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满意度,位列进入调查的全部省属本科院校的第2位。
学习“音乐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靳会广同学,凭借处理公共关系与行政事务的能力,毕业后加入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个月后,他即凭借突出的能力被调任吉林区域大区经理,半年后又调任重庆区域任大区经理。这对于一名职场“菜鸟”而言,无疑是莫大的肯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学生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授之以鱼。做好职业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既乐于造梦、又执于追梦,则是授之以渔的工作。”汪立夏说,学校率先在我省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构建的“全程式”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把就业指导贯穿在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被评为我省唯一一门就业指导类省级精品课程,自编的两本就业指导教材分获我省优秀教材一、二等奖。
谈及自己的签约经历,该校2013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何鹏鹏笑言,“就业指导不仅是我们的必修课,更是我们的‘营养餐’。”2012年10月,何鹏鹏同时接到了两家用人单位抛来的“橄榄枝”。在他犹豫不决时,就业指导老师的一番建议,让他很快选择了中建三局华东公司。“成立不久的分公司,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存在相对较大的上升空间。”
优化服务:保障对就业市场各方群体情感关切的细致入微
日前,汪立夏带领该校党办校办、教务处、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同志,对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和在该公司工作的校友进行走访,听取用人单位、历届校友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汪立夏表示:“只有真心服务,真情引导,真诚对待,真心关爱,学校的就业工作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近年来,华东交通大学采取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参与科研攻关、联合培训人才等办法,保持和发展了与交通行业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使之成为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的资源库。每年,学校都会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地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改革。
2009年,学校还率先在全国高校自主研发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获国家软件著作权)。该系统集统计查询、动态管理、预警监测、跟踪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一站式”覆盖了就业工作的所有环节,可对各学院、各专业、各省市生源等不同群体的就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分析,为学校全面了解就业意向、提供个性差异化指导,客观分析就业前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工作方向等,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决策参考和依据。
经济管理学院2013届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张梦乔,现已成功签约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她说,她之所以成功走上工作岗位,与学校注重人性化的就业服务息息相关。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华东交通大学根据用人单位的性质和岗位需求,采取建立就业联络服务志愿者团队的方式,有意识地创造有利条件,让就业困难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的全方位的对接服务中,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素质和特长。如今,和张梦乔一样,学校每年均有400余名“三困”毕业生担任就业服务志愿者。近年来,学校“三困”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均达到86%以上。
华东交通大学倾心培养就业“常青树”的做法,得到了广大校友和用人单位的充分好评。如今,每年来校招聘的单位中,超过30%是校友推荐,形成了校友循环来校招聘的良好局面。同样在教育部委托的第三方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华东交通大学所提供各类服务的内容、方式的满意度,就业服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满意度,均名列进入调查的全部省属本科院校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