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两个学科可以招收博士生了!
日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华东交通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成为我省首批通过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验收的工科院校,实现了我省工科类高校“零”的突破!
消息传来,师生欢腾,校友振奋。
“几代交大人孜孜以求的夙愿,终于在今天梦圆!”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教授的话语中,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在华东交通大学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71年建校,1973年首次招生,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华东交大人为实现这个博士点之梦,奋斗了40余年。如今,学校已形成了从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级学科博士点
凝聚几代人的夙愿
关键词:追梦
197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车等3个专业以及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调入上海铁道学院,并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校址迁往江西。在当时国内部分高校撤、并、改的背景下,华东交通大学却成为少有的得以加强而且更名的学校,第一期建设被列入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学校的规划立足于高起点,我们的学科建设必须要上水平!”交大人的博士点之梦,自此深深植根。
1978年,原上海铁道学院不再搬迁,华东交通大学继续在南昌建校。“邦之兴也多难,故知难而无阻;校之荣也惟艰,故历艰而甘甜。”面对近乎一穷二白的局面,华东交大人初心不改,发奋图强。上世纪80年代初来校任教的板壳理论专家杨耀乾、我国电力机车研制的先驱胡栋等一批国内著名学者就深邃地指出,只有加强学科建设才配得上“华东交通大学”这块牌子,才能与众多的知名交通大学并列于世界大学之林,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一流的力量。
面对捉襟见肘的现实,心存高远的交大人一步一个脚印,攻坚克难扎实前行。师资不足怎么办?广揽人才;学历不够怎么办?大力培养。学校选择了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学术访问的人才强校之路,与铁路知名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曲线发展之路,由此也踏上了学科建设的崎岖之路。
1983年,学校首期在职教师研究生班开班;1986年,首次以华东交通大学的名义招收两名研究生;“七五”前后,大力实施“百万人才培养计划”,将日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雷晓燕、张安哥、陈梦成等一批青年教师选派国外进修或学术访问。十年剑初成。1993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一所高校学科建设上水平、办学实力上台阶的重要标志,对于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很难涌现出高水平的教师;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华东交大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凝心聚力,继续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进军。
2000年,学校参与研究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交大人的博士点之梦,于2005年曾无限接近——是年,学校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两个学科顺利通过评审,却在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评选中功败垂成。
梦碎之后,何去何从?坚持理想目标不变,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不变!愈挫愈勇,愈挫愈实,华东交大人再次吹响了向梦圆博士点奋进的号角。
机遇再次降临。2008年,华东交通大学被确立为新增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随之步入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攻坚时期。
抢抓发展机遇
聚焦内涵建设
关键词:奋力
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总体办学实力,必须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没有师资队伍,发展无从谈起。队伍没有力量,等于没有队伍。”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说。
立项建设的5年间,华东交通大学围绕聚才、用才和爱才三大课题,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促进质量、水平、效益的协调发展。
学校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为重点,通过设立首席教授,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重点大学深造,对取得重大课题的主持人予以“低职高聘”,分配向成绩突出的一线人员倾斜等系列举措,加强对学科建设关键性指标的政策引导,突出科研和高水平教学成果的刚性地位,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团队。
5年来,学校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井冈之星培养对象等31名。现有国家、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部级教学名师、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200余人,比立项前增长了28%。
有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华东交通大学抢抓发展机遇,聚焦内涵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前进:
——学科建设水平快速提升。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方针,构建了博士立项建设授权学科(国家级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含示范性硕士点)、校级重点学科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分层建设、整体推进,强化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创新机制”的学科建设思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立项建设期间,学校新增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数达到17个;新增2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个硕士学位类别,6个工程专业领域,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0年,被确定为新增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
——科学研究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级项目数、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人文社科成果奖励的增速和总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5年间,学校以主持单位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1项,比立项前增长了134.6%。
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学校主持完成的“车辆轮轨诱发的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
——服务社会能力稳步提高。学校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的需要,与南车集团、江铃集团、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产学研”联合攻关,全面推进学科群与产业链的对接、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的对接、科研平台与市场主体的对接,带动了相关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雷晓燕教授领衔的“铁路振动与噪声研究”,形成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与装备,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的重点工程中,在城市轨道特殊减振地段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郑明新教授领衔的“道桥与岩土工程研究”,构建的滑坡防治效果后评价体系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有效应用于江西、福建、四川地区的铁路、公路沿线及矿山等滑坡治理领域;陈剑云教授领衔研制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开关监控系统”,占领了高速铁路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铁路牵引供电信息管理系统”引领了行业前沿市场,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和“产学研”的典范;杨辉教授领衔的“稀土萃取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智能优化技术位居国际领先水平,有效提升了我国稀土工业自动化生产水平;刘燕德教授领衔的“光机电技术与应用研究”, 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检测与分选装置,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增强了赣南脐橙等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学校在国防生培养上探索出“三个明确、三个接轨”的培养模式,被教育部、总政治部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创建了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示范项目——华东交通大学世纪英才学校,探索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分类分层次培养的新模式;在全国首创了“音乐学+文秘”、“运动训练+文秘”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行 “软件工程+应用背景专业”培养,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
2013年,学校在23个省市列为第一批次本科招生,一本招生专业占普通文、理类招生专业的81%。历年来,学校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稳居江西省高校前列,并涌现出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徐钢、中国首个世锦赛马拉松冠军白雪、参与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研究生张斌、江西首个赴联合国实习的大学生吴惠鹃等为代表的一批“过得硬、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青春榜样。
乘势而上科学发展
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关键词:崛起
矢志不渝,梦想绽放。
2013年1月26日,华东交通大学迎来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终期验收,专家组对学校取得的成绩予以赞叹。日前,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华东交通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期间,华东交大人即在思考:一甲子之后,一个世纪之后,华东交通大学应该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成这样的大学?
围绕如何科学确立学校的学科建设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及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举措等问题,华东交大人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研讨。2013年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对学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精神,华东交通大学又启动了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并将其作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严”字当头,稳步推进,重实效抓学习,推动认识大提升;鼓实劲转作风,推动发展大升级;出实招破难题,推动办学大开放;办实事凝心力,推动民生大改善,不仅要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知名交通大学,找准并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创学校大气宏伟、开明开放的新格局,更要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大学性格层面,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交大梦”提供坚强保证。
天地交而万物通。怀着“日新其德,止于至善”的理想,华东交通大学将致力于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智慧启迪,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将求真务实作为宝贵的财富,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根本的任务,始终将知识报国作为不懈的追求,立足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早日把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全国知名交通大学!
面向未来,华东交大人又一次迈开了奋进的步伐。

(江西日报2013年9月2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