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如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近年来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在开展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道路上一步步摸索前进,率先建立“兴趣小组”取得显著成效后,在学院内成立体育运动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成为校园内一道独具人文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创建特色中心 满足大学生多元需求
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兴趣小组,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服务。
2007年,该院以体育方面为试点,开展了系列活动,成立体育运动中心,下设排球兴趣小组、篮球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羽毛球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网球兴趣小组、和田径队。
2008年,人文学院又成立了文化艺术中心,下设演讲兴趣小组、辩论队、歌唱兴趣小组、书画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文学创作兴趣小组。从全院吸纳有一定特长和爱好的同学加入两个中心的兴趣小组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学院为这些兴趣小组提供训练器材、训练场所,训练经费,聘请教练和指导老师,在最大程度支持同学们的训练和比赛。兴趣小组在各兴趣小组组长和教练的带领下每周开展两次以上的系统训练,并以赛代练广泛与周边兄弟高校进行一些友谊赛,加强了交流、增进了了解,为广大年轻的学子提供了思想碰撞、思维训练的机会。
高校应给大学生提供理性和思考的训练环境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由于各兴趣小组蓬勃开展各项活动,人文学院学生参与面广而且热情高涨,人文学院在华东交通大学的各项体育赛事中取得重大突破——“交大杯”女排的常胜将军,连续三次获得“交大杯”女篮冠军,校运会连续四年进入前四名。在文化艺术方面,人文学院在该校大合唱比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舞台上频频夺冠,全校年度大众文化体育总成绩评比中连续三年位列三甲。
“同学们通过参加兴趣小组,既可以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增进友谊,又可提高能力,提升课余生活质量和品位。”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新建认为,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精彩的四年,大学生不仅需要在拼搏和奋斗中担当责任,更需要在丰富的生活中体味快乐和幸福。
朱新建认为,大学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考虑,“高校就应给年轻的学子提供职能、理性和思考的训练环境,让他们凭借自身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心、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的交谈和辩论中得到受益一生的思维训练。”
兴趣小组覆盖全院80%学生 有效增强竞争力
据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兴趣小组工作打开了学院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的新局面,现在沉迷于游戏、流连于网吧的同学少了,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艺术训练的人多了,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
据介绍,该院“两个中心”共十八个兴趣小组目前已覆盖全院学生的80%以上。该学院四个本科专业成绩前十名的同学大都是能歌善舞且有体育特长的多面手,参加文、体、艺等兴趣小组没有影响学生们专业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这一切更加坚定了学院进一步加强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挖掘同学特长、满足同学多元发展需求,为广大学生搭建展示风采、成就自我的广阔舞台。”
(文章出自中国新闻网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