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两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党——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度合作,两度分手,恩恩怨怨,构成了一部纷繁复杂,曲折艰难的中国近现代史,一直持续到今天的台海形势。
10月25日,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曹力铁做客第342期孔目湖讲坛,以其独到的见解为大家讲述《国共的历史合作与未来展望》。

(杭州师范大学 曹力铁教授 / 摄影:辛江)
国共合作的历史
“国共两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矛盾着的双方。”曹力铁认为,国共两次合作的原因是两党具有共同的目的与利益,但又由于它们的根本利益不同,两次合作都以分裂而告终。曹力铁说,辛亥革命后,中国实际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孙中山在国民党力量衰落时看到了共产党的新生力量,并曾想寄托于共产党背后的苏联,决定要与之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为特点,孙中山要求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两党的根本利益是不同的,国民党代表中上层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合作关系的破裂也是必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统一战线,抵抗外敌。此次合作没有相应的形式,是特殊的合作,蒋介石从未承认两党的对等合作关系。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破裂,国际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美国、苏联是背后的两股巨大影响力。
曹力铁认为,在国共历史上,红军长征的成功、张学良与我党的合作、共产党进军东北、“四平战役”的争夺等重要事件背后,都有着美、苏两大阵营的隐形较量,斯大林、马歇尔等人的态度也决定着一些事件的延伸发展。

(讲座结束后,热心听众继续与曹教授探讨问题)
国共合作的现状和前瞻
曹力铁分析,近几年国共两党的频繁和密切来往,以及习近平主席与马英九互致贺电,他认为这是因为时代在改变,两个党派也不断地改变。国民党已经由一个独裁的党成为一个适应选举政治的党,由一个主要代表台湾中上层的党成为一个即代表中上层利益,又注重下层诉求的党。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国家建设的党。因此,两岸的频繁交往并不能称为国共的第三次合作。
对于两党合作的前景,曹力铁有着独特的见解。国民党的三原则:不统、不独、不战,其核心是维持现状。而共产党提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江泽民1995年提出八点主张,胡锦涛提出了“四个决不”。党的十八大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最近,马英九在“双十文告”宣示“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早在20多年前就定位两岸航线“不是国际航线,也不是国内航线,而是一种特殊航线”,双方得以在此基础上迅速增进关系,双边人民也获得过去所没有的福祉。
最后,他指出祖国统一的决定因素在于我们自己。第一,经济能不能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第二,政治能不能继续保持稳定;第三,在两岸关系上能不能有新的思路,能不能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