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新华网】张玉清谈那些年的逸夫楼与“逸夫模式”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4-01-08  浏览:1

新华网北京1月7日新媒体专电    得知邵逸夫先生去世的消息,华东交通大学学生自发组织起对邵逸夫先生的哀悼活动。1月7日下午3时左右,许多学生陆续聚集在逸夫楼门口,手执菊花,在逸夫楼前低头默哀。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7日凌晨逝世,享年107岁。在中国,由邵逸夫先生捐助的教学楼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的求学记忆中都有一座“逸夫楼”。这一座座逸夫楼是怎样诞生的呢?

位于江西南昌的华东交通大学的逸夫楼于2009年建成,总投资2600万元人民币,其中邵氏基金捐赠500万元港币,约占总投资的五分之一。项目建设规模217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万名学生上课,现已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邵氏基金会要求院校不能建设奢华的逸夫楼,装修要以安全、实用和舒适为先,否则不予以冠名和支持。”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张玉清回忆起6年前代表学校申请建设逸夫楼时,对此印象深刻。

“我也是在逸夫楼里读书过来的,和逸夫楼有着不解之缘。”张玉清说,他曾于1994年在北京大学的逸夫楼读经济学博士,2008年又作为华东交通大学基建方面的负责人,代表学校申请逸夫基金会的支持。

“据我了解,教育部与邵氏基金会合作实施有关赠款项目。而绝大部分院校都有资格向当地教育部门申请逸夫基金支持,申报项目由教育部港澳台办和邵氏基金会共同筛选。”张玉清说。

据教育部网站,由邵逸夫先生设立的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目前,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总额超过47亿元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过六千个。

谈到2008年华东交大逸夫楼项目的申报和审核时,张玉清感慨审查“非常严格”。“逸夫楼的申报材料要将我本人的印章和签字原件送到北京,而后每笔捐款的到账,都必须有我本人的签字。”张玉清说,500万元港币分两次拨付,每笔250万元港币,一次是教学楼建设过程中,一次是教学楼竣工验收时。这期间,邵氏基金会多次派工作人员前来审查建设进度和资金运用情况,并要求学校定期将施工进度拍好照片并配以文字材料邮寄给他们。

“邵氏基金明确要求,冠名逸夫楼的校舍装修不能铺张奢华,但特别注重安全和舒适。”张玉清说,小到室内避免出现锐角,以免使人受伤细节都充分考虑到。邵氏基金会派人到实地进行细致检查,对不合格的地方会要求整改。华东交大后来的校舍建设都借鉴了逸夫楼的理念,把安全和舒适放在首位。

对于邵氏基金会的捐款运作方式,张玉清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不是以全额捐助的方式,而是在项目规划中,让基金会参与进来,这不仅有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还可以保证建设项目尽快完成。”

逸夫先生走了,但“逸夫模式”还在继续。正如网友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文章摘自《新华网》“那些年的逸夫楼与‘逸夫模式’”)

责任编辑:李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