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闻,他金刚怒目;做公益,他菩萨低眉。侠肝义胆,凤凰涅槃,民间乐见飞将军。”媒体曾这样评价邓飞。
6月13日晚,2013年度慈善人物、“免费午餐”发起人、全球青年领袖邓飞做客我校第380期孔目湖讲坛,他就免费午餐及民间公益的发展与大家进行了一场题为《行动改变中国》的讲座。

(2014年,邓飞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
恻隐之心,发起原由
讲座伊始,邓飞向大家介绍了“免费午餐”公益活动发起的原由。邓飞本来是一名调查记者,在十一年记者生涯中,他专门写“负面”新闻,调查各类内幕事件。后来的一次偶然,让他改变了人生轨迹,从此踏上了公益的道路。
三年前,他在贵州采访时偶遇一位教师,那位教师告诉他,在贵州,许多小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这是撤村并校的后遗症,无数的留守儿童,因为上学路远,只能在课堂上忍饥挨饿,但无人关心。
“城市发展撕裂和摧毁了中国乡村,留守儿童就是一个严重问题。我开始去实地调查,我们看到的所有小学都没有食堂,孩子们只能趴在教室里睡觉,或者喝凉水、或者在校外小商店买一些零食充饥。而有一所学校的校长开了一个60平米的超市,但里面多是假冒伪劣食品,没有生产日期,散发着一股浓烈的味精味,它们正是一些稍富裕的孩子的口粮。”
“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孩子,在撤校合并中遭受营养不良、饥饿。我也有孩子,我感同身受,不忍之心。”邓飞将孩子们的照片贴到网上,得到了大量网友的大力支持,当天便收到了来自全国网友共计十六万元的捐款,其中单项高达两万元,邓飞说,这是得益于爱和柔软的力量。
“这些捐款是受大家监督的,要服务于需要帮助的群体,所以我们找到学校跟他们说给孩子们发放免费午餐,‘免费午餐’活动就这么开展了”,邓飞说。

监督机制,推进事业
但是,事业虽伟大,过程却并不一帆风顺。当邓飞与伙伴们将“免费午餐”事业一点一滴推进时,伴随着的,是规模的扩大、捐款数量的剧增、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团队的局限性也表露出来,他们不可能对横跨几千公里的各省的每所学校进行一对一监督,捐款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就暴露出来。
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曾对这项民间事业产生质疑。但邓飞直面问题,汲取网友的建议,一次次进步,对“免费午餐”进行了系统改良,依托网友们的力量,依靠互联网空间,展开了跨越地理空间的一场全国范围的大监督:
第一,捐款安全问题。因为这项公益事业的所有款项都来自于热心网友,捐款人最关心的就是款项使用是否符合规范、是否有贪污挪用等。于是邓飞对每一个接受“免费午餐”的小学提出要求:必须开通微博,公布所受捐款的数量,并每天公开财务,把采购的食材的价格、数量进行公布,让网友们随时可查阅。同时,邓飞还邀请当地的老党员干部、德高望重的老者进行监督,还让远在百里之外、甚至在省外打工的孩子家长们在网络上进行财务查询。凡是不开通微博财务公开的学校,邓飞团队就拒绝向其提供“免费午餐”,凡是出现过财务纰漏、被网友发现有问题的学校,邓飞团队会对该校进行调查,并停止捐款。
可喜的是,到目前为止,“免费午餐”团队接受的捐款数达数千万元,将近突破亿元,在财务公开的情况下,通过全国百万网友的监督、以及当地人的询问,没有发生过一起贪污、挪用的行为,这是邓飞团队自己也没想到的。
第二,食品安全问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邓飞讲到,他们通过“师生同食、就地取材、以村制校”的方式来解决,许多经验都是邓飞的“土办法”,却起到了很好的制约监督作用。每顿午餐,校长必须和学生们一起吃,只要是校长参与的午餐,伙食质量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就地取材,尤其鸡蛋、青菜等在附近村庄购买,尤其在熟人乡里乡亲之间购买,因为当地许多孩子都与他们沾亲带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劣质食品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村民们的收入;以村制校,即雇用的厨师、食堂工作人员都必须是本村人,因为本村人维护自村孩子的可能性最大,村里的团支书、村长等干部也对校长进行监督,这就避免了免费午餐的资金无法得到完全有效利用的问题。
邓飞团队结合本土特色,通过许多“土办法”,与网友们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制约、监督的民主机制,使得在中国成百上千个小学里的“免费午餐”得以成功展开,并且收效神速,这也是他的初衷所没意料到的。
邓飞感慨地说:“公益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不只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更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公共教育和公共训练,尝试民间自立和社会自治,用这种方式让中国变得更好。”


(资料图)
团队管理,民主联合
“团队的建立并不困难,如何管理并使之持续发展,才是最难的。”对于如何带团队,邓飞列举了四点措施:
一是到各大高校演讲招募志愿者。邓飞给大家简单计算了一下,由于是公益事业,成员们的收入会很低,包括他自己,没有从中拿取过费用。所以他们需要到各大高校招募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是最热爱公益并有动力的。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如何将他们团结起来,使得这股力量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呢? “后来,我们通过对我们微博的转载、评论最多的人筛选出当地的负责人,也许这些人的能力不怎么样,但大家的价值观是一样的,他们认可我们,这就很重要”,邓飞说。
二是团队民主。“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尤其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几乎没有身份的差异。要克制自己,不要成为独裁者,拿出证据,依据说服大家达成共识,虽然做决策的时候会有点麻烦,但一旦达成共识,效率便会大大提高”。
三是透明公开。邓飞说,自己的团队从零开始,所以早期就透明公开,并无负担,公开得越早,反而越是好事,虽然会有失误会遭到网友们的指责,但瑕不掩瑜,这也正说明了人家关注你。“大家的指责,会让我们知道哪里需要改正,怎样可以做的更好,我们不停的接受大家的敲打,接受大家的监督,透明公开一直是我的法宝”。
四是联合。“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历其为,这时就需要联合”,邓飞说,他们除了与企业联合,还与学校、政府等联合,在与政府联合的过程中中,邓飞团队遭到了大家的质疑:民间志愿者如果与政府合作,会不会“变味”?邓飞解释道,每年他们向政府上缴大量税收,这些税收本就应该作为公共服务,给孩子们吃饭的,所以联合政府做这件事理所应当;同时,政府并不是民间的敌人,而应该是同一条战线,有些事情虽然政府还没有做到,有些政策还来不及实施,但民间可以做个模式出来,更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也更能帮助到孩子们,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邓飞支持民间组织与政府达成良性沟通:“民间公益令改变大规模发生。而事实上,政府面对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公益活动,他是需要表现自己的存在的,需要证明他在为人民服务,于是他也愿意投身进来,收获人心和掌声。”
邓飞表示,他很庆幸当时与政府合作,因为这避免了被大家说是抢风头,除此之外,还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因他们的行动,前总理温家宝提出,国务院每年将拿出160亿人民币解决孩子们的吃饭问题,这成为一项国家政策后,辐射面更大了。当邓飞听到这个消息时,激动地跳了起来,他没想到自己的个人行为促进了国家行为。
未来十年,乡村突围
邓飞说,在未来的十年,他最大的梦想是:将团队发展到长江三角洲,并能由那里走向中部等贫困地区,让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够有机会回乡发展致富,他的理念是——“让爸爸回家”。
邓飞认为,政府做得最好的事便是修路,村村通、高速公路、高铁,这是中国未来的崛起之路。“各地交通的方便,就像一个人将筋脉打通,浑身舒畅,能量显著提升。”
“我现在有一个e农计划,简单的说就是‘让爸爸回家’”,邓飞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了e农计划,“e农计划就是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交流,农村的食品可拿到城市去卖,也可在农村发展旅游业,一旦农村的收入提高了,就不会出现村里的父亲为养家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而无法回家的现象。”
邓飞指出,现在我国存在一个现象:农民可以在城市定居,但城市里的人却很难移到农村,因为他们无法买到土地,这就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只有城市农村平衡起来,免费午餐等问题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邓飞谈中国现状
当提及孩子们没有午餐,连最进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时候,邓飞说:为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GDP总量全球排名第二,却连孩子们的午餐都无法解决?不是因为乡村有多穷,而是因为体制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村里人为了生活进城打工,农村因此被抽空,孩子们便成了留守儿童,村里上学的孩子少,便关闭大部分学校,将所有孩子集中到一个学校,但教师们却没有想到孩子们的午餐问题。“即使有钱,政府也未必会给孩子们吃饭,因为这是有进无出的,不能提高GDP总量,当涉及体制问题的时候便没有解决方法,但我必须去改变,至少我能改变一百个孩子”。
邓飞说,帮孩子们其实就是帮自己,这也算是一种投资,是对以后的人力资源的巨大投资,但最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们心中产生恨,走上不好的道路。
在提问环节,当被问及是什么力量驱使邓飞一直坚持慈善时,邓飞说,以前,他是一名调查记者,身上的力量是愤怒的力量,他改变社会依赖的是愤怒,但后来他发现,爱和柔软更有张力,“我只是比其他人更幸运一点,当年走出了农村,如果没走出来,我的孩子也会和这些孩子一样没有午餐吃”。
那在邓飞看来,做公益事业什么是最重要的呢?邓飞告诉大家,一是心态,每个人的自我成长过程,都会有期待、恐惧、害怕,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做公益不可或缺的;二是发现自我价值,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逼自己去提升,不断创造新的价值才能很好的发现自我价值;三是能力和资源的问题,大部分人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只有不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资源才能更加充足。
最后,邓飞鼓励大家:“我原来就是个菜鸟,现在也认为自己还是菜鸟,但我们通过三年的努力,改变自己,改变了一点社会,改变了一部分人心,相信在座的各位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