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中国青年网】华东交通大学学生干部赴云南震区进行志愿服务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网   时间:2014-08-12  浏览:1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区遭受严重破坏,伤亡重大,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迅速开展救援支援工作,各地志愿者也纷纷行动,陆续从五湖四海奔赴灾区第一线参与救援。捐资,赠物,献血,争做志愿者,收救重伤员,提供卫星电话……鲁甸地震牵动着各族儿女的心,爱心像潮水一样涌向鲁甸。

  来自华东交通大学的汤磊磊同学当时正在从南昌回往老家大理的路上,作为一个云南人,地震的情况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他的每一寸神经。6日晚,即将到站的他收到父亲的信息,鼓励他到灾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嘱托他替自己去灾区进行志愿服务。时间比较紧迫,他随即联系几位当地朋友,在征得家人同意后连夜赶往灾区。随后4天,他们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龙头山镇,和当地民间志愿者队伍一起,紧急加入到抗震救灾、帮助红十字会、解放军队伍搬运及发放救灾物资、照顾伤病人员、献血等任务中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汤磊磊等同学的行为充分的践行了当代大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勇于担当、要乐于奉献的典范。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乐于奉献,乐于帮助他人,争当新时期的品学兼优的大学生,道德高尚的好青年。

  【人物专访】

  记  者:为什么要去震区?是一个怎样的初衷让你做出这个决定?

  汤磊磊:最初是因为爸爸的电话,他希望我去,爸爸时刻关心着灾区的一举一动,他希望我能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更为我自己,然后就是一种责任感,我是云南人,我的家乡受到了创伤,我们自己要为自己疗伤。

  记  者:能不能向我们描述一下现在震区的情况?

  汤磊磊:刚去的时候,那边好多地方断电,还伴随着雨水,刚刚清理的路面没多久就又被滑坡和塌方阻断了,震区的物资得不到及时的供应,没办法,我们就跟随解放军把物资徒步送过去。全部都是山路,还有余震,远处的山体也在不断发生滑坡什么的,真实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到我撤离的那天,道路基本都打通了,各方面救援也有条不紊的展开着,相信不多久,鲁甸人会振作起来的。

  记  者:怕么?


  汤磊磊:怕。有一次在搬运大米到锦屏村,我扛着两袋大米,要走将近两公里的山路,稍有余震上面就会有沙石滚下,好几次都感觉自己要被击中了,但都侥幸躲了过去。来的时候看见一座房屋被一块滚石压在下面,据勘察队的人说,那块石头有6000吨重,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措施。每天都有遗体被发现,站在他们面前也怕,不敢去看他们的脸,只能转过头来默默流泪。

  记  者:灾区的情况对你有怎样的触动?

  汤磊磊:无助,从一开始到离开,都是这种感觉,特别是头七那天,我原以为整个鲁甸都将陷入无限的悲痛的哭声中,但是没有,出奇的安静,有人在烧着纸,脸上都是麻木,“房子没了,人也没了”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虽然救灾工作在紧迫有序的进行着,但是他们和我一样,在大自然的面前,孤独无助的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了。我走过的一个滑坡的地方,有一个男人一直站在那里,地震发生时他的老婆在山上采摘花椒,被塌方直接带入河谷中,埋在了几十米的地方,根本无从救援,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埋在了土坯房下,他每天都在妻子遇难的地方站着,有人递根烟他就抽,也不说话,也不哭,就一直在那里站着。这样的人在灾区很多,你在他们脸上只能看见一种麻木和无助。真希望我的力量再大一点。

  记  者:累吗?

  汤磊磊:累,很累。最累的一次我们两个人抬着救灾帐篷走了6公里的山路,送去营盘村,一路一边担心余震,一边加急赶路,道路不通,物资都要人工来运,运完后,手臂比以前粗了一圈,晚上睡觉疼醒好多次。但是我觉得这都不算什么,能为灾区的人尽一丝微薄之力,我就很满足了,我记得有一晚上,队长对我们说:有你们,灾区的人民很幸福。

  记  者:这段时间的吃住都是怎么解决的?

  汤磊磊:吃的话基本都是吃带进来饼干,前面几天喝水比较紧张,干净的水都留给灾民,住的都是在外面,随便裹着点东西将就一下就好了,这样情况下,大家都没有心思去吃饭和睡觉,对于还埋在下面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这些志愿者们必须保证灾区人民和救灾官兵的物资供给。

  记  者:条件这么艰苦有没有想过要退出?

  汤磊磊:没有。这点苦和受灾的人们比较起来实在不算什么。

责任编辑:王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