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南开大学李冬君做客孔目湖讲坛

作者:覃宝凤  来源:新闻网   时间:2014-09-08  浏览:1

  9月5日晚,南开大学日本历史研究中心教授李冬君女士做客第384期孔目湖讲坛,她围绕日本的“五道”(茶道、花道、书道、香道、武士道),从文化角度,为大家讲解“日本人的生活底色与精神结构”。

中日少年与本国文化的关系
  讲座伊始,在全体朗诵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之后,李冬君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了近代中国的文化与少年。李冬君告诉大家,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年间,中国将一大批少年送往国外学习西方知识,回国后的他们需要参与国家建设,但这些人的结局都并不好。李冬君说,她不想指责任何人,文化培养了美少年,但作为母亲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这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不够成熟。李冬君指出,文化和文明是不一样的,文明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一种固化的样式;而文化是动态的,可发展的,“文化往前走需要靠每一个美少年,也需要靠每一个人”。

  谈完中国少年与文化后,李冬君借用《归去来兮词》中的两句诗来介绍了在她的认知里的日本少年: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那美少年胡不归?“美少年就是日本文化的一种希望”。

日本茶道
  “日本人对待茶道带有一种敬畏的精神,在茶道面前,无论是农民还是天皇都是平等的。”李冬君以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丰臣秀吉和大茶人千利休的故事为载体。

  每次丰臣秀吉要提拔一个人时,他的“组织部长”千利休就会去与那个人喝一次茶,因为千利休可以从喝茶中看出那个人的品行。日本茶道由唐朝传入,一切用具都很贵重,为此,千利休开展了一次独立精神的“茶道革命”,但这样的茶道革命刚好与丰臣秀吉提倡的“黄金茶道”思想违背,为此,丰臣秀吉处心积虑与千利休作对,最终,千利休选择剖腹自杀,也绝不妥协。但在日本人看来,千利休选择自我剖腹是一种向死而死的自由之美。

日本武士道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以丑作为精神抗体,与人类普世价值相抗衡,那武士道的美在哪里呢?李冬君告诉我们,武士道的美在于它的死狂之美,她紧紧围绕“审美”二字向大家介绍了武士道的死狂之美。

  在介绍武士道之前,李教授强调:要将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区分开来。她愿意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日本,而不是从政治、军事角度来看。

  为何武士道可审美?李冬君指出,在日本明治时期,武士道是社会转型的中间力量,“武士”这个群体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比如近代日本著名思想家、改革家福泽谕吉就是武士出身。

  武士道的“死狂之美”源于江户时代山本常朝写的《叶隐闻书》,该书主要为论语体,是武士道的经典著作,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头,在日本相当于中国儒家的《论语》。作者山本常朝认为,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即使我头颅被抛下,也要从容的做完一件事,如为死狂,事无不从。那么,山本常朝所说的这种死狂之美的审美会不会美化日本人,美化日本文化呢?李冬君告诉大家——不会。美化是针对于丑,针对于恶的,审美是面对真理面对事实,它在于真,而美化是伪,进入了武士道的真就不能美化了。

  李冬君指出,正确认识武士道的前提是将军国主义与日本文化区分开。其次,日本武士的死是带着美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及穿着,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死去,但不能窝囊的死,要有尊严的死。

  在讲座结束后,观众提问中,李教授还探讨了日本的国民素质、对环保的理念、中国汉服文化的恢复、中国人该如何看待这个近邻等话题。

责任编辑: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