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铁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暨原铁路高校校长论坛2014在华东交通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铁路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旨开展研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科教育处处长侯永峰、综合处副处长江河,中国铁路总公司人事部员工管理处处长李智,中铁公司干部部副部长裴清宁,中国北车人资部副部长张利明等以及各原铁路高校代表出席研讨会。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万明,校长雷晓燕,副校长张坚,副校长史焕平出席论坛。
论坛上,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万明在致词中说,近年来,学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取得良好成果,办学格局发生变化,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学校始终坚持行业推进办学,主动对接铁路大型企业转移升级的发展需求,发展更“接地气”。在发展中学校作为“裁判员”谋划部署、考核督办,学院担当“运动员”奋勇冲锋。
华东交通大学校长雷晓燕代表该校做题为《坚守特色差异发展——华东交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介绍》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学校因交通行业而生,因交通发展而兴。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为此,学校坚持以彰显交通特色作为战略举措,始终突出“大交通特色”、打造“大交通品牌”、做好“大交通文章”。
雷晓燕介绍,学校一直遵循“有特色,差异化”原则,推进专业建设,“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逐步发展形成了以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为代表的铁路行业专业特色”。华东交大优先推荐行业特色专业作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已拥有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给水排水工程、自动化等4个国家级、9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6个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为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华东交大建立了实时监测预警机制、就业需求研判机制、专家会诊论证机制等三项机制,确保了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调整的及时性。
作为各铁路院校中最年轻的“小弟”,仅有着40多年办校历史的学校,与西南交大、北京交大等老牌院校相比,虽然在办学水平和整体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学校着力在与兄弟院校的同类比较中开辟发展空间,锤炼特色方向”。据雷晓燕介绍,近年来学校在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远动控制技术方面突破了一批行业科技前沿的关键技术,以优势学科引领专业建设,以错位发展赢得先机和主动,不仅拥有了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科学科博士点、江西省首批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还建成了车辆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华东交大立足以工为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实际,以交通运输行业基层一线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为牵引,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领军潜质的创新型人才。在江西省首创了“软件工程专业+铁路应用背景”培养模式,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三个明确、三个接轨”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则被教育部、总政治部推广到全国国防生培养高校,并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
学校在教学环节狠抓“入门关”、“过程关”、“出口关”,紧扣为行业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稳得住”的人才培养特色,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据了解,早在今年年初,华东交大各学院负责人和学校签订了今年工作的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其中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好无缝对接便是主要内容之一。“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华东交大2014年的重点,那就是‘打赢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战,以钉钉子的精神,把已经确定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一抓到底’。2014年注定是华东交大深化改革落实年”,华东交大校党委书记万明说。
交大人主动出击。党委书记万明和校长雷晓燕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多次带队,就相关事宜分别专门拜会了交通运输部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就“省部(行业)共建”工作争取有关部委领导的支持。他们分别走访了省教育厅、科技厅、交通厅、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军区政治部、中国中铁、中铁建、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集团等20余家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各学院领导带队分别奔赴全国各个角落,主动和地方政府对接成效显著。华东交大首次承担常州地铁公司的人才培养任务;首次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首次获得安监局的特种作业技能鉴定资格:首次获得特种行业电工作业(低压)和制冷与空调运行两个特种项目的培训和鉴定资格,目前正在开展首期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首次进入了中国铁道总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首次承办了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地铁的培训任务。
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华东交大与地方开展的每一项合作,都瞄准着产业发展和战略需求。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开展,足以透视交大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