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方志远做客孔目湖讲坛

作者:张海潮  来源:新闻网   时间:2014-11-04  浏览:1

【印象•方志远】他是央视百家讲坛的知名演讲人,也是明史领域的权威泰斗,更是研究金融武侠小说的“老顽童”。他的睿智、幽默以及自嘲、反讽,总是令人忍俊不禁,却又陷入沉思,他就是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方志远教授。

  “每个历史事件中,当事人多方的角度都有不同,比如汉献帝与曹操,都有自己的立场,那么今天我们怎么来评价历史人物?在《国史通鉴》里,我特别强调两个字:民生。谁对民生有好处,对老百姓有好处,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与安康,谁就是正道。”10月30号晚,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方志远做客第389期孔目湖讲坛,他幽默的风格、丰富的知识、精辟的言辞,使得这场题为《我和“百家讲坛”的那些事儿》的讲座笑声不断、掌声不停。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方志远 / 摄影:于子成 )

接触:百家讲坛
  “我第一次知道‘百家讲坛’,是在一个朋友的茶座上。刚开始我对‘百家讲坛’是孤陋寡闻的,我很少看电视,对流行的名人、事件知之甚少。”讲座伊始,方志远以“自嘲”的口吻,讲述了他未进入“百家讲坛”这个舞台时的各种乐闻趣事。他很欣赏易中天的口才,阎崇年的智慧,但面对“百家讲坛”的热情邀请,他婉言谢绝了三次,因为觉得自己是做学术、不宜上电视。

  后来,他的好友告诉他:“我们每天辛勤地研究学术,在推广史学的大众化,走出象牙塔。如果那些非学术人士在电视上讲历史,误导观众,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去讲讲自己学术的客观认识呢?这对大众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历史的机会。”

  2009年的4月,面对央视的热忱,方志远终于答应了上“百家讲坛”,从此连续三年合作。方志远讲述了他与央视朋友们之间的趣事,制片人、编导、演讲人……尤其是那些知名学者,如阎崇年、易中天、于丹、鲍鹏山、纪连海,“他们对百家讲坛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百家讲坛’因他们而声名大振;同时,他们也要感谢百家讲坛成就了自己。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影响。”


(方志远教授为听众们签名留念)

讲述:明朝历史
  “明朝最有看头的时段,就是万历和嘉靖,万历年间长达48年,嘉靖年间则是45年”,方志远讲解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诸如严嵩、杨廷和父子、张骢、海瑞、张居正等等。除此之外,他还讲到欧阳修的《新唐书》。他认为这本书之后,中国只有奸臣,没有昏君,坏事都是奸臣干的,所谓“铸忠臣不易,造奸臣不难”。

  在方志远看来,嘉靖皇帝以一个15岁的少年,从藩王即位为皇帝,完全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却能在“礼仪”大事重坚持自己的见解,非常不易。嘉靖本是一个聪明的皇子,很有潜力。但在礼制的限制下,他开始走入另一个极端,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在说到明朝的官员时,杨廷和父子很值得一提。杨廷和是三朝元老,内阁首辅,他的儿子杨慎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而且高中状元,同时能得到百官、所有士子们的认同,而不是靠着杨廷和的关系,这是非常难得的。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后来因为嘉靖朝“大礼仪”事件而被流放云南,可谓坎坷,但当时云南的士人、官员都很照顾他,甚至一直放任其自由,还私自让杨慎回四川老家祭奠逝去的父亲,完全无视嘉靖帝的法令——这看得出来杨慎在士人当中的威望和信誉有多高。

  “明朝的历史主线,是从一个严酷冷峻的专制时代,走向一个自由奔放的繁荣时代。”在方志远眼里,明朝的中后期,人们思想非常活跃,整个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都洋溢着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的特征。譬如,明朝中后期的官员们的言论都极为大胆,海瑞敢骂嘉靖皇帝,还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材,嘉靖帝也并没有杀他;譬如,大臣雒于仁骂万历皇帝纵情于“酒、色、财、气”,万历帝气昏了头,也还得要为自己辩解;在民间,各种戏曲节目都演绎最新的“时政要闻”,把当朝皇帝的花边绯闻、大将军戚继光的糗事等等进行细说,成为时人津津乐道的谈资——这在中国历史上的风气之开发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明朝中后期整个社会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不同的新特征。

感悟:国史通鉴
  方志远说,在拍摄明史节目时,他本想换个主题,讲一讲“鹿鼎记与韦小宝”,定了个题目为《官场的“潜规则”与江湖的“明规矩”》,分析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但这个主题被否了,因为韦小宝的贪污、腐败故事,无法在央视讲坛上传播,这是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因此,方志远后来改讲《国史通鉴》,一共讲了25集,他说:‘“国’则为中国‘国史’则为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历史悠久,不间断,记载详密’的特点,但是,总有些许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比中国好多,虽然他们有着中国的血统,但却在慢慢异化。”所以,方志远觉得他在讲坛上必须最大努力的展示中国文化的特点。

  “在《国史通鉴》里,我特别强调两个字:民生。谁对民生有好处,对老百姓有好处,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与安康,谁就是正道。”方志远引用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等等名言,说明《国史通鉴》取名的原因,希望人们在轻松愉快想大众讲述人类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春风秋月”的同时,应当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负责向大众解析中国形成中的“是非成败”。

  “治理国家不仅靠法律一种手段,法律不是一切。中国向来‘礼法治国’,礼制与法制同等重要,还包括着各种因素,信仰、社会氛围和舆论、严格的法律、制裁。社会需要理智与法制进行治理。”方志远如是说。

  “人类最大的错误,是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更要学以致用,就像方志远一样,每次讲座后,都有一定的收获,一定的提高。在讲座的提问环节,面对大家的提问,方志远做了详细而细致的回答,结束后,听众们依然久久不愿离去。

责任编辑: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