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新浪江西头条、中国新闻网首页、江西教育网首页、大江网等国家级、省级媒体以“无缝对接‘人才轨道’ 开着‘华东交大号’去追梦”为题,刊发了我校全面深化改革之人才引进工作的落实报道。

全文如下:
2014年是华东交大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年。
如何落实人才引进工作,释放改革红利,惠及学校发展?华东交大人对此绝不“羞答答”,每个高层次人才招聘组由该校党委书记万明及校领导亲自率队。
4月和10月华东交大校领导分率9个人才招聘组,奔赴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高等教育强省(市),深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大学等30余所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广揽众贤。
据了解,去年同期只有300位博士投档,报道20余名,今年截至目前,华东交通大学已从近900位投档博士中,遴选出90余名优秀博士进行面试考核,签约50余名,该校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好中选优;
从之前的筑巢引凤,翘首以盼,到现在的凤满枝头,群贤毕至,是什么促使华东交大产生如此大的巨变,以致各类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是观念的转变,是措施的到位,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百年交大梦的使命感,使得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各类高端人才百花盛开的可喜局面。
据了解,2013年5月开始,华东交通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大讨论活动,全校上下形成了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共识。学校党委、行政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管理,提高服务,形成科学的引才聚才、育才留才、选才用才的良性工作机制。
“一个力争上游的目标,一项高端的人才计划、一批特殊的支持措施,一串值得期待的名字,必将在铸就百年交大梦中熠熠生辉。”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万明说。
灵活政策对接人才需求轨道:
请优质人才“先登车”
华东交通大学地处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相比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显现不足。一方面是人才对相关待遇的高需求,一方面是学校人才引进的迫切需求。对于这种情况,华东交通大学积极优化集聚人才体制机制,让学校政策主动和人才需求接轨。为此,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开明开放的姿态和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广纳贤士,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为重点学科和优秀人才设立“人才特区”,铺设“绿色通道”,特别优秀和急需的“因人设岗”、“一人一策”。今年,华东交通大学就以客座教授和柔性特聘方式引进了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
“学校以有利于干事创业的校园环境和体制机制吸引人才。”该校校长雷晓燕说。在学校资金运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该校出台了总体待遇全省高校领先的人才引进办法,设立了人才引进基金,为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发展,该校全面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标准,其中,两院院士待遇提高到230万元,教授、副教授、博士的待遇提高到55万元。
“在学校党委的部署下,华东交通大学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广揽英才的强大合力。”华东交通大学分管人才工作的副校长史焕平介绍到。学校将人才引进计划的落实情况作为各二级学院的年度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学院引进人才的责任主体。在政策的牵引下,各学院纷纷根据本学院的学科情况制定人才工作计划,不但在学校营造出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还均衡了引进人才的学科分布。
培育土壤对接人才发展轨道:
让“人才列车”跑起来
“人才进得来,还得让人才有发展、留得住。学校设身处地为人才考虑,提供优质的学科环境,为人才培育既没有后顾之忧,又充满发展前景的土壤,让人才安心、放心、省心地干事创业。”华东交通大学人事处处长范勇说。
华东交通大学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越的硬件环境,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工作。学校不断努力筹集经费,加快教学科研用房、教职工住宅及人才房的建设,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形成完备、良好的服务体系。今年年初,华东交通大学把专业技术人才子女就学和配偶工作的问题列入工作计划,按照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标准建设附属幼儿园,出台了提升子弟小学教学质量的十四条意见。
“对于人才来说,不但要有强有力的物质保障,用人环境也很重要,只有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才能使人才放心地干事创业。”范勇说。面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华东交通大学积极调整相关政策,从人才评价、选拔与使用机制,人才配置与流动机制这两方面,给人才的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这个学校坚持通过竞争激励,建立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评价与使用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他们还坚持执行专业技术职务破格聘任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允许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教师突破任职年限的限制。获得江西省历史上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的欧阳志刚教授,面临着多个高校的高新“聘请”,帮助他配齐团队引进人才,搭建了平台、配齐了助手、组建了团队,留住了这位教授。
“当今的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高度综合的趋势,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协同攻关,集体作战。人才如何才能在团队中有明确的定位?”这是华东交通大学在进行人才工作调研时,收到的反馈意见。针对这个问题,华东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创新团队建设的规律,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逐步形成了从“扶持一个人”向“扶持一个团队”的转变,建立有利于形成优秀学科团队的机制。目前,华东交通大学把“高层次人才+高层次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列入正在拟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中,把人才梯队分为三个层次:能够引领学科发展总体思路和学术队伍建设目标的赣鄱交大学者,负责学科方向、团结团队人员协同作战的赣鄱交大拔尖人才,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储备及重点培养队伍赣鄱交大新星,让每个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定位,使得人才能够省心地干事创业。
搭建平台对接人才培养轨道:
给人才列车“加速度”
华东交通大学着眼于学校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整合科研资源,大力建设科研平台,建立了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软科学研究院、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科技创新和智库平台。今年,《南方山地果园智能化管理技术与装备》获批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华东交大体育健身养生研究中心》获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
对于这些平台的创建与获批,该校党委表示,留的住人才,还得让人才走出去。学校以放开视野、创造舞台的育才理念,使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有一心治学的良好环境、有协同创新的学科团队、有优势突出的创业平台,更有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做科研、围绕企业技术革新搞发明、围绕全省发展升级出策略的宽广天地,也形成了学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比翼齐飞的良好态势。
这些平台的搭建,激发了广大教师潜心做科研的意识和积极性。今年,华东交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44.8%,经费数同比增长69.2%。华东交通大学教师也走出象牙塔,接地气科研意识日益浓厚。今年,华东交通大学教师的对策研究成果获得省领导多次批示,斩获江西省软科学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重点招标课题共9项、实现了较大突破。
除此之外,华东交通大学还注重激发现有人才队伍的活力,充分发挥专业及学科优势,加强对外联络,出台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访学和到一线挂职锻炼的相关政策。2014年共推荐9批42人,分赴科技部、省发改委、省高级法院、省教育厅、省交通运输厅、赣州市、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华东交大人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正在也必将全面打赢这场人才攻坚战。无缝对接“人才轨道”,开着“华东交大号”列车去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