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厦大社会学博导叶文振做客孔目湖讲坛

作者:邹铭豪  来源:新闻网   时间:2014-12-23  浏览:1

  “选择会增强我们的后劲,会带来新的目标并激励我们进一步夯实我们发展的基础,最后使得我们的人生往前迈进。”12月19日晚,厦门大学社会学博导、中国人口协会常务理事、福建女性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振教授做客孔目湖讲坛,他以自身经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选择与被选择——学业、社会与人生道路的选择》的讲座。

正确对待被选择的事实
  讲座伊始,叶文振首先向听众介绍道,“选择”是经济学的概念,而“被选择”则是社会学的术语。在谈及被选择方面时,叶文振告诉大家,他的家庭兄弟姐妹众多、经济状况拮据并且社会资本缺乏,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给定的家庭环境中,他才真正明白自立与责任的重要性,“要靠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

  随后,叶文振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他将自己被环境给定的学历总结为不完整的小学教育、政治化的中学教育以及决定命运的家庭教育。其中,叶文振尤其强调母亲对他的深远影响,“母亲是人生第一个老师,也是给予了孩子最多爱的老师。”他提到,当初父亲主张他学习饼店手艺以供未来谋生需要,是母亲坚持让他回到校园继续学业,并在夜间陪读,这才造就了他学术的人生。

  对于自己的资历,叶文振谈到,他最有感触的便是曾经在文化站当义工以及到五虎山当知青的经历。他表示,在文化站工作让他知道了文化的重要,而在五虎山当知青的经历则是他人生的财富,正因此他才对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使得他后来的许多研究更加关注农民、农村与农业。

要做出正确的自我选择
  叶文振向大家讲述自己的青年经历时提到,他当初就是把握住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机遇才步入大学。同时叶文振还与听众分享了他大学期间的感情经历,他告诉大家,虽然感情最终都未修成正果,但他并未因此颓废,而是用心学习,以学取胜,并最终在两位本科导师的建议下决定留校任教。

  “当你遇到挫折时,不要一开始就气馁,而要坚持。”叶教授告诉在场听众,他刚留校时的工作仅仅是收发资料与信件等完全与他专业无关的工作,但他仍然坚守冷门,在不断地坚持与努力下,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竞争到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但叶文振表示,由于自己的人口课题在中国更好开展,并且自己具有专业研究优势等原因,他毅然决定回国服务,立足厦大。

  此外,叶教授通过讲述他与上海社科院徐安琪研究员由学术冲突转化为合作伙伴的实例说明,合作对发展十分重要。同时还提到,他为感恩母亲与女儿,于1996年开始拓展领域,研究女性,并向在场听众提出女性适宜的结婚生子年龄段的相关建议。

在选择中获得的启示
  讲座中,叶文振多次提及其小女儿,他告诉大家,他与他的妻子曾决定不要第二个孩子,但因为医生迟到的十分钟,他改变了选择,这才有了他现在可爱的小女儿。叶文振告诫在场听众:“当一个新生命到来时,我们要对其怀有敬意,不要作出轻率的决定。”

  他通过自身经历与感悟说明,选择人生的意义在于让人生资源充分利用、及时把握人生际遇以及使得人生的后劲持续增强。而对于选择的价值取向,他强调,不要投机取巧、异想天开与利欲熏心,而是要用实例、理性与责任进行选择。此外叶文振总结了三点选择的综合能力,分别为客观认识与评价自我的能力、及时获取和挑选机会的能力以及当机立断和注重效率的能力。

  然后,叶文振谈及如何在选择中追求幸福时提出,选择要把精神与物质结合起来,同时更要注重人生的诗意。选择不仅要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更应注重过程的快乐。他指出,选择过程中既要把过往与未来结合,也要珍惜当下,既要把奉献与收获结合起来,也更应注重在奉献中体现价值。此外叶文振表示,要把自我与他人结合起来,注重在和谐中感受温暖,并且要将工作与爱好结合起来,注重在修养中追求美好,要将爱情与婚姻结合起来,更要注重在相爱中分享幸福。

  讲座最后,叶文振向在场听众祝福道:“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爱一定会让我们获得幸福的人生,一定会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更加美满!”

【听众们听完讲座后的一些感受】:
  邹铭豪:“讲座结束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今天叶文振教授的讲话给了我一定的参考。选择的结果固然重要,但选择的过程却更为珍贵,无论将来面临生命,我都将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汲取成长的养分,塑造更好的自己。”

  陈静:“听了叶教授的讲座,就像是听一个父亲在讲述自己的一生,其间他流露出对女儿真挚感人的父爱,他用小女儿的实例告诉我们坚定自己的选择,坚持到最后,才会实现你的人生价值,用与家人的相处之道让我们学会了爱与奉献。”

  鞠佳:“叶教授讲的他与小女儿的故事,最令人动容。因为阴差阳错,医生十几分钟的迟到,在这短暂的片刻中,他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选择,也奠定了父亲与女儿的永恒的亲情。珍惜拥有,感恩生命!”

责任编辑: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