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我校召开《南方山地果园智能化管理技术与装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推进会,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陈学庚两位院士出席指导,为项目把脉,全面提升协同创新中心水平,也为我校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

校党委书记万明致辞。

校长雷晓燕在讲话。

省科技厅副厅长赵金城在讲话。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吕玉琪在讲话。

副校长陈梦成主持会议。

校长雷晓燕为罗锡文院士颁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暨江西省光电检测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

会议现场。

罗锡文、陈学庚两位院士到江西省光电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导工作。

合影。

合影。
校党委书记万明对罗锡文、陈学庚两位院士及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学校发展情况及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华东交通大学是立足于交通行业、为行业服务的高校。在刚刚结束的我校第五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实现“百年交大梦”的奋斗目标和扎实推进“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期望得到在座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与支持,为实现“百年交大梦”这一宏伟目标不懈努力。
校长雷晓燕宣读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暨江西省光电检测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名单,并分别颁发聘书。其中,罗锡文院士受聘为主任,陈学庚院士受聘为副主任,国家863首席赵春江、国家863组员何勇、863首席方宪法、党委书记万明、东华理工大学校长柳和生、我校副校长刘海文、清华大学教授周东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刘燕德、西南大学教授邓烈等9人为委员。
罗锡文对我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说,当今国家水果生产普遍出现低产现象,社会资源环境压力大,对产品后期处理能力不足等种种原因,创建山地果园智能化很有必要。江西是水果之乡,华东交通大学位于江西南昌,有优良的研究基础和良好的检测技术。因此,华东交通大学此时进一步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具有良好契机。
罗锡文表示,要更好地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要基于产业基础,围绕产业发展不断深化,为产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省科技厅副厅长赵金城表示,将大力支持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强调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围绕产业中急需的关键和核心技术进行攻关,让装备产业化,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吕玉琪希望,学校以江西省重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级协同单位的作用。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用好专家资源,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院校。坚持改革创新,培养一批拔尖优秀创新人才。
罗锡文院士、陈学庚院士等专家学者在校领导陪同下参观了江西省光电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副校长刘海文出席会议。副校长陈梦成主持会议。刘燕德就“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下午,罗锡文院士、陈学庚院士分别为我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摄影/薛桂君、机电学院提供)
相关链接:
罗锡文院士简介
罗锡文,男,1945年12月生,湖南省株洲市人。农业机械化工程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华中工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在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9年,1982年在华南农学院获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80年代后期在美国进修2年。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科技部863课题专家组精准农业领域组组长兼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面车辆系统协会(ISTVS)会员、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ISTRO)会员、亚洲农业工程协会(AAAE)会员、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ASAE)会员。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首创同步开沟起垄施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体系,研制成功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和水田激光平地机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和拖拉机。研制的水稻新机具可以实现土地平整、水稻插播、机械化育秧、精准喷施、GPS导航自动作业等全部流程,在价格上不仅比国外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一,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水稻产量。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主编专集2部,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SCI/EI收录60余篇。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提名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级教学名师。
陈学庚院士简介
陈学庚,男,1947年4月生,江苏省泰兴市人。1968年毕业于新疆兵团奎屯农校,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石河子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6年国家人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学庚院士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工程优秀专家之一,主要从事旱田作业机械研究,为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领域的重大贡献者,建立了膜上精准穴播理论,提出了“准、联、低、易”的农机现代设计新理念,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关键技术,攻克了滴灌技术大规模应用农机装备的难题,研发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机具,填补了国内外同类机具的空白,为我国干旱区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和棉花全程机械化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主持科研课题22项,2项成果水平国际先进,10项国内领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二等奖12项,获得国家专利3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13项;荣获自治区先进科技工作者、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国家级优秀科技专家、全国星火计划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部“农机推广功勋人物”称号及获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一等奖、中国科协第三届西部突出贡献奖、兵团首届突出贡献奖。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陈学庚院士时,在一台精密播种机前,听说只有中专学历的研制者陈学庚刚当选为工程院院士时,总书记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战场上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