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我校孔目湖讲坛应邀专家董志龙教授讲座

作者:于闻 鞠佳 陈勤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5-05-04  浏览:1

人民日报海外版4月20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论坛创始人、中国资本论坛秘书长董志龙教授近日做客华东交通大学孔目湖讲坛第398期,深刻阐述制度变革与财富增长的关系。

“孔目湖讲坛”隶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孔目湖讲坛,是江西省高校创办时间最早、举办期数最多的人文讲坛,在高校学术界影响巨大,被称为教育界的一颗“夜明珠”,被江西日报誉为“校园版的百家讲坛”。“办讲坛比盖大楼更重要!若干年后,学校修建的大楼不见得被人铭记,但孔目湖讲坛的气息却将深深地融入广大同学的内心,促使他们的人生更大气、更丰满。”这是华东交通大学校领导班子的共同心声。这里,没有人负责点名,却场场人头攒动;这里,没有人维持纪律,却处处秩序井然;这里,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等近400位名家学者曾登台讲学;这里,曾获评江西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案例一等奖,被众多莘莘学子视为“精神殿堂”。“科学与人文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不容分割。我们有责任构建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华东交通大学这所以工科为主,学生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的工科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与现实课题。“孔目湖讲坛”受众近20万人次,是工科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行效果大检阅。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论坛创始人、中国资本论坛秘书长董志龙教授做客第398期孔目湖讲坛。他深刻剖析了制度变革与财富增长的关系,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紧密结合,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制度变革带来财富增长》的精彩讲座。

房地产能走多远

董志龙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矛盾、弊端也层出不穷,尤其以房地产的持续过热,高房价剥夺了大多数人积累的财富,扭曲了整个社会的财富观念,成为这个时代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董教授认为,在出台限制政策的同时,更多从整个宏观经济体系着手,釜底抽薪,才是解决的王道——农村土地确权,使大量的农村土地能够入市,农民的产权得到保证,通过市场进行土地流转,既是均衡了社会财富,更是把“池子”做大,从而能大大缓解土地的需求。这关键的一招如果使用得当,将会给未来中国的房产业、农业乃至整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变革效应。

而对于华东交大这个以建筑、工程为主要专业优势的院校来说,学生听众们关注“未来房地产降温对建筑专业是否影响”,董教授也给出了针对性回答。他认为,建筑业与房地产其实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目前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仍处于低端状态,后劲十足,未来的建筑需要更多创新理念设计、个性化定制,而不是今天这样大批量粗放型生产,所以,建筑行业本身有着广阔的上升空间,如若未来农村土地确权,则需要更优秀的建筑型人才,那是一种专门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设计,含金量将会更高。

改革带来红利

董志龙教授提到,李克强总理上任后谈的最多话题是“改革红利”。何谓“改革红利”? ——“改革红利包括资本带来的红利和制度带来的红利,改革正在进行中,国有企业改革则是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让红利释放出来,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红利。”

然而任何一项改革,都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董教授告诉我们“本轮国有企业改革绝对不能是主题炒作,更不能以牺牲更多职工幸福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这次国企改革应该惠及广大职工,惠及更多的人群,让更多年轻人有更广阔的择业范围。”随着行政审批大量减少,权利寻租空间越来越少,制度释放出来的红利也越来越多。

聚焦“一带一路”

董志龙教授对“一带一路”理念的诠释是吃得非常透的。他提到,中国目前推出的“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既是对古代丝绸的继承和提升,更是积极走出去、同时让沿线国家和中国互利共赢,无论对于内部调整、还是外部亚欧诸国,都有着实际的影响。

董教授认为,面对中国外贸经济的徘徊,外汇储备量大而难以消化,国内贸易结构的变化与转型,海洋争端过于频繁等诸多问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恰逢其时——他还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不仅要覆盖中欧、北欧,未来应该延伸至北美洲,延伸到非洲。

同时,董教授提醒到,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一带一路”倡议贯穿欧亚大陆沿线各国,涉及亚太经济圈,欧洲经济圈,中亚西亚及阿拉伯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区,良莠不齐,各国的政策、环境截然不同,许多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一致,这些都是未来要一步步解决的。

对于华东交通大学这样一所以交通为主的院校来说,董教授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高铁输出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点,也是“亚投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头戏,对于华东交大一直以轨道、工程为特色的专业,会更加火热,同学们将有更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

农村土地流转

长期以来,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最基本最可靠的保障。然而,在最近几年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廉价“拿走”。董志龙说:在忽略户口迁到城里和读书的人口的前提下,农村人口比例在总人口中占8亿左右,因此,“土地确权”和“农民保障”是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提供给农民,那么这会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隐患。

在董志龙教授在《资本农民》一书中,对土地流转给出了有力的建议。《资本农民》以土地流转与农民的保障为核心,探讨了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流转机制与农民的保障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主要方面,尤其具有前瞻思维的是,董教授提出了“以社医保基金为投资主体的中央级土地银行,实现全部农民社保医保化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让农民成为资本农民”这一创新性思维。

现场听众学生也主动询问董教授“土地流转与规模农业的关系”,董教授针对这一问题回答:“土地流转确实是为了农业规模化,例如规模种韭菜需要更大的劳动力。在此过程中,不仅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钱和工资,承包方也可以获得利润和国家的补贴。因此,农业经济不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而是带上了资本运营的特征。农民也得到了“改革红利”,农业经济不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更方便金融资本介入的产业体系。

人民币之崛起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中国货币日后成为国际货币的最终保证。但人民币到目前为止,只有60多年的发展史,而美元、欧元持有强大的货币体系,其自身发展都有数百年。

人民币国际化最恰当的方式是结合“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因此,董志龙预计,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很可能会缩短与欧元、美元的距离。他也提到,从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的程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外贸结构的不合理及汇率市场化信息不对称,给我们的外贸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是本轮金融改革的主旋律,也是为“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奠定了发展基础。

董志龙告诉大家,人民币的海外存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银行业的改革能不能进行下去、利益集团能不能破除,是我们金融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同时,创新只是改革的一部分,金融改革的主要点是利率市场化,这就要求银行的工作人员到达非常专业的程度。在董志龙看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董志龙分析道: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促进内地企业到海外投资或发展,会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互动等。对于有些人夸大中国经济的发展,董志龙表示不赞同。他认为,过分夸大中国经济的发展,会使更多人看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我们应该精准的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让中国经济在更健康更稳健的环境中发展。

在讲座最后董志龙跟同学们聊到他的人生历程,他本人原是学新闻专业,对文学非常的爱好,后来转为经济学方面,所以他认为,成长和学习是终身的,知识可以让人获得不断的提升,而通过跨行业不同领域的融合,更能增长见识,丰富视野,具有更大优势。

责任编辑:袁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