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人民日报访谈我校母亲研究所王东华老师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5-05-03  浏览:1

 

 

引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字字珠玑,直击心灵……

  事实上,各地各部门不懈探索涵养新家风的举措:全国妇联2014年组织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展示活动,各地涌现出100多万传承良好家风的“最美家庭”,亮出好家风好家训格言71万余条;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开学第一课》,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探索怎样通过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田;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家·文化与生活的美妙互动”为主题,开展1000场“家风、家训、家教”专题论坛和讲座……

  不过,随着家庭模式和家庭结构的剧烈变化,家风的传承并非轻而易举。上辈人的教育不时被当做“老掉牙”的“老一套”弃若敝屣,“平等对话”“放任天性”的“西式”教育被时尚父母奉若圭臬,电子产品、电视节目挤压着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家庭日常交流时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渗透让不少家庭教育变了味儿……那么,家风的传承和涵养究竟受到了哪些冲击?新时期需要怎样的新家风、又该如何涵养新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如何发挥正能量?请看对话——

文化为根 德慧相长

  时代呼唤新家风,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家风找到文化之根、精神之魂,才能获得支撑其持续传承的巨大力量

  记者:现代社会和过去相比,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现代家庭的家风传承受到了哪些影响、出现了哪些变化?

  王东华:好母亲胜过一所好学校。当前,我们家风传承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母亲的缺位。全国妇联公布的数据,全国有留守儿童6100多万,不少农村母亲将孩子生下来就交给老人,自己到城里去打工;而城市里的不少母亲则从产房出来没多久就重返职场,连哺乳都没时间甚至没意愿。“中国一大怪,孩子生下老人带。” 可以说,中国进入现代社会,是“妇女站了起来,母亲倒了下去”。没了母亲的言传身教,还何谈优良家风传承?

   言传身教 父母作则

  重视老人延续传统的重要作用,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和崇尚新家风的社会环境

  记者:新家风的涵养首先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作为涵养新家风的主体,各家庭成员应该如何从我做起?

  王东华:我们还是要强调母亲在家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母亲承担着子女教育和家风传承的大部分责任,是家训、家规、家教的首要执行人;母教就是家训、家规、家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家庭文化之本。政府和社会应当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树立“母亲是家庭的第一监护人”的观念,营造感恩母亲的良好氛围。同时,以制度和政策落实对母亲的尊重和保护。比如在产假、福利等方面给予母亲更多的倾斜,等等,让母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家庭,涵养家风。

  

责任编辑:袁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