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教育部推出我校对外宣传工作总结

作者:李彩艳  来源:教育部   时间:2015-06-11  浏览:1

华东交大悉心雕琢对外宣传“美玉”

手握“四把刷子” 讲好交大故事

2013年5月华东交通大学开展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大讨论活动,围绕这一活动主线,乘着学校狠抓落实的东风,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党委宣传部紧扣中心,进一步加强重大主题新闻宣传,倡导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倡导师生相亲、摒弃师生相轻,倡导正能量、摒弃负效应。

2014年毕业生典礼上,华东交大党委书记万明以《永远不能忘记的甲午》为题,让甲午毕业生不忘家国责任,引起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华东交大外宣工作手握“四把刷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引起中央媒体密集关注。对外宣传领域更获得颇多荣誉,江西省教育好新闻特等奖,全国企事业单位好新闻一等奖,全省通讯类特等奖纷纷“落户”华东交大。

点击查看原图

华东交大党委书记万明在毕业典礼上讲话

一 上下联动,形成“全员大外宣”格局

1.政策支持提供保障

要改变传统对外宣传模式的痼疾,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华东交大校党委第一个出台了《加强宣传工作的意见》,《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实施细则》,建立起对外宣传工作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从机制方面给予了宣传工作“助力引擎”。

2.人才建设形成支撑

专业外宣队伍,凝聚外宣力量。一方面,自组建外宣记者团以来,在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强化外宣组织的精干力量,相继举办了5次13期全校新闻信息员培训班,规范外宣学生记者的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和制度引导,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校师生树立了明显的宣传意识,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支持宣传工作,一言一行都维护学校的形象,利用机会向社会,向亲友介绍学校的特色活动,逐步形成了“外宣无小事、全员大外宣”的格局。

二 舆情导控,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1.以多促广,增强新闻影响力

采取多形式、多角度的报道方式,增强外宣新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新媒体在新闻宣传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华东交大紧紧抓住时代潮流,充分发挥目前最流行的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互动平台,不断打造华东交大新闻宣传品牌。

以微宣传片为载体,不断扩大学校影响力。为助推媒体对学校的关注度,精心打造《美在交大》系列微宣传片,该宣传片在校友、教师和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通过QQ空间、微博、微信、易信等新媒体大量转发并发表自己的感言。《江西发布》在第一时间以《最美高校——华东交大》为题发布了该宣传片;中国新闻社则以“工科院校也有小资情调”为题,从外宣的角度再次掀起系列报道的高潮。

以微课堂为平台,充分展现学校人文情怀。华东交大开通了“交大山水”微信群,及时、快捷发布相关信息,华东交大党委书记万明第一时间运用新媒体现场办公。华东交大党委副书记汪立夏在微博上开设“微课堂”,每天至少更新一条的“博约课堂”引起了华东交大师生的关注,他本人也被誉为“交大版都教授”,且将每日博客集成《博约微语》一书,获得交大师生赞誉。华东交大校领导带头不仅知“微”懂“微”用“微”,也搭建了解决问题的桥梁,有时更是在微博“现场”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外宣传负责人巧用新媒体,将《博约微语》推广至江西手机报,成为江西省高校首个新媒体原创作品首次在江西新媒体平台发布。

2.以行促知,让清朗学风蔚然成风

积极正面的外宣报道在服务学生成长、服务学校、学院的同时,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力。校外多家电视媒体到访,并逐渐成为校内“常客”,他们的报道聚焦校内正能量,促进学生向上向善向美,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高品味的审美观,约束自身行为。学风建设方面,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清晨行升旗礼,课前行上课礼,节日行家书礼”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新华社以《华东交通大学重拾“三礼”礼仪获师生点赞》为题刊发通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华东交大形成良性循环,良好的活动报道加强了学风建设,逐步让清朗学风蔚然成风。

三 敏锐捕捉,打造品牌新闻

1.突出重点,弘扬主流精神

弘扬主流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在思想宣传方面,坚持把中央的决策和学校政策送到广师生手中。2014年2月24日新华网刊发华东交大“扎实践行群众路线推动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闻报道,详细阐述了华东交通大学“大讨论”活动的开展。11月,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学校开展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学校班子成员贴近师生、关注民生,深入学生寝室、部分教室、走访楼管大爷等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其中守门大爷为学子送热水的暖心新闻得到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重点报道。

2.紧跟热点,聚焦时代潮流

依托社会热点,提供生动而丰富的新闻素材。自2014年共青团中央发出“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号召,学校积极响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外宣工作者敏锐搜集校内新闻素材,第一时间将华东交大特色“三走”活动宣传报道,在省级以上媒体得到展示。其中,新华社总社发出通稿“华东交通大学多彩校园活动让学生成为‘抬头族’”,报道学校多彩校园活动。

结合重要节日,打造最热最显眼的新闻话题。2014年圣诞前夕,华东交大外宣老师主动与新华、江南都市报等媒体约稿,将40多位俄罗斯留学生在华东交大的学习生活场景,以及如何度过中国味的新年,详细地呈现给社会大众。新闻报道一经推出,得到10家省级及以上媒体的报道,“洋妞”的别样“花椒”味也因此为全国所知晓。新华社则发出学校题为“一位俄罗斯美妞的中国情”的通稿,让大众真切感受到中外的友好情谊,2015年1月9日,CNC国际频道播出华东交大俄罗斯交换生英文版视频,让该校的新闻宣传作品成功走向国际,从此贴上“国际标签”。轨道铺哪儿,列车就跑哪儿,华东交大载誉而归的对外宣传成果努力在更开阔的世界平台烙上‘华东交大印’。

点击查看原图

CNC报道华东交大俄罗斯交换生的中国情

网址链接:http://xw.ecjtu.jx.cn/s/25/t/3/84/b6/info33974.htm

3.挖掘亮点,推广典型人物

狠抓典型,推广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华东交大积极践行和培育典型个人,涌现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海龙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欧阳自立等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总结和提炼先进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实质和时代特征,运用新闻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张海龙的独特风采。他“精通陇西曲艺能文能理 手握八项专利”的故事被各大媒体刊发转载共38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焦点人物。

点击查看原图

2014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华东交大发明家张海龙

点击查看原图

2014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华东交大欧阳自立

善握小事,提升学校体贴爱生良好形象。华东交大党委书记万明关注时事动态,在微信获悉海南省一名家庭贫困生考上华东交大却无力承担学费后,第一时间联系到学生本人,给予宽慰鼓励,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多方联系该生,最后顺利入学的感人故事在全省乃至全国被传唱。新华社对此给予了连续报道,《家庭贫困大学生与书记的“约会”》也入选江西教育好新闻特等奖。

四 真诚服务,拓宽对外宣传新渠道

1.扎实作风,严格要求

华东交大宣传部门主动与新闻媒体沟通联系,建立广泛、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筑对外宣传工作平台。利用华东交大一些重大活动,或举办联谊会、座谈会、新闻讲座等形式邀请媒体到学校来,听取他们对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保持和媒体良好关系。

2014年6月5日,华东交大党委书记万明,华东交大党委副书记汪立夏接见了新华社江西分社副社长、总编辑(主持工作)余孝忠、光明日报驻江西记者站站长胡晓军、新华社江西分社对外采访部主任沈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题举行座谈会。这也是中央级媒体记者首次以正式座谈的形式走进华东交大,为该校今后的外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策划,加强沟通

畅通的传媒渠道是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此,华东交大外宣工作一直坚持“稳中求进”,巩固省市媒体,主攻国家媒体。不断加强与省以上媒体的联系,主动积极邀请他们来校采风,先后组织接待了江西省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的多次现场连接直播,推出了一批对外宣传的精品力作。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江西卫视直播华东交大荧光夜跑活动;三七女生节,江西5套现场直播交大版“非诚勿扰”。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华东交大外宣老师在获悉学校国际学院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晨读的活动之后,争取到江西卫视新闻联播、江西五套新闻晚高峰记者来我校现场进行拍摄。记者采写新闻素材过后,外宣成员上下联动,短短时间内成稿并完善,再交予学校领导审核,最终第一时间内将高质量新闻稿投递出去,引起强烈反响。

永远真诚用心细心,华东交大用最多的努力换最美的成果,前进的脚步一直踏在绽放的轨道上。“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杆。”长风万里,吹渡交大。不遗余力,精益求精。从“极不平凡”走来,向“重大机遇”奋进,华东交大将继续在贯穿融合上求发展,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以最积极的姿态,切实用好“四把刷子”,让“小作品”也能发挥“大作用”,悉心雕琢出最亮最精致的宣传“美玉”。不断尝试,开拓创新,乘势在更多更广的媒体平台上讲好交大故事,传递交大精神,唱响交大梦的最强音。

“具体详见中国大学生在线首页”:http://news.univs.cn/2015/0611/1097949.shtml

责任编辑:黄晓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