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是一名极具个性的学者。他获得的称号和头衔很多,但他最喜欢“大学教授”和人们称呼他为“强哥”,他对中国教育的见解发人深省,在学界和网络掀起舆论浪潮,他沿着竺可桢教授的治学路前行,只身来到贵州,甘当欠发达地区高校的领头人,为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超越式发展奔走请命。11月30日下午,郑强应邀来校作《中西部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以贵州大学的实践为例》的报告,为我校全体教师带来一场“思想盛宴”。


校党委书记万明主持报告会时说,贵州大学有很多好的创新与实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希望全体教职工以郑教授敢想、敢做、敢干、敢当的勇气认真思考自己对于国家、学校、岗位应尽的职责,抓好落实《中长期发展规划》,无愧于奋斗的人生。
“要让贵大老师备感在贵大教书有幸福、在贵大育人有荣耀,要让贵大学生备感在贵大读书有收获、在贵大学习有希望。”这是他的执校理念;“认清形势、凝聚人心,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这是他的执校思路;“要建设好区域性地方高校需要着力开放眼界胸怀,需要着力推进变革创新,需要着力强化服务地方,需要着力突出办学特色。”这是他的执校指南。郑强的报告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观点犀利、发人深思,赢得百余次掌声。
“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强其教育。”在阐述“国内外高校的地位与功能”时,郑强通过他的“五点启示”深入分析了一所好的高校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好大学是所在区域、所在城市的品牌,“杭州的美,不仅仅是因为有西湖,恰恰是有了浙大,杭州才有文化与科技的浓墨重彩”,“大学与人才创业创新、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他指出,没有一所好的高校就没有高端人才吸引力、就没有尖端科技汇集力、就没有社会的持续发展力,有高水平的大学才能引进一流人才、用好一流人才、留住一流人才。


“自信、自省、自强”郑强用6个字阐述了“贵州大学发展的思路与举措”。“与全省高校相比,贵州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数量比重为62.7%,国家级科研项目比重为43%,一级学科博士点比重为90%……”他通过一系列对比数据分析了贵州大学在省内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撰写了《贵州大学加快建设有特色领军型高水平大学2012-2020年行动计划》,取得了各方的认可与支持,在人事改革、分配制度、资金筹措、考评体系、民生工程等方面勇于破解发展的瓶颈。同时,启动制订了《贵州大学章程》和《贵州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2013-2015年)》,组织构建了新的本科教育体系,实施通识教育计划,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学生的体育艺术教育,倡导“人格健全、品行高尚、体魄强健、学识广博、远大理想”的“育人五要素”。郑强极其重视高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他认为科研实力与大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大学要“靠学生誉校、靠学科名校、靠学者撑校、靠学术立校”,学校要着力于提升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引导教师积极融入各种“学术圈”,提前做好申报基金与课题的准备。他强调,新时期工作要点要牢牢把握教育教学的主线、牢牢执掌学术教研的龙头、牢牢握紧学科建设的抓手、牢牢抓住人事改革的关键、牢牢夯实条件建设的基础、牢牢加强管理执行的保障。
从浙大教授、党委副书记到贵大校长,他对中国高等教育有太多话要说。在“中国教育若干热点问题的思考”中,郑强提出了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5大突出问题,剖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认为两者没有完全、绝对的界限,只有课程的偏重和培养的时长之分。“完整的大学教育要有精神引领、要有情感关爱、要有成长快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是检验教育的唯一标准。”他认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需从爱党爱国、人生理想、成长成才、就业创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具备一种担当精神,养成一种行事心态,需要“三个本“,即:本事、本钱和本分。



上午,郑强还与我校从事化学与材料教学科研的老师座谈。校长雷晓燕为郑强颁发客座教授聘书,副校长张坚出席。郑强指出,数理化和人文学科是大学的真正根基和发展瓶颈,学校要重视基础学科;人才引进切忌盲目,要归类组队、抱团取暖;青年博士要有创业的概念,沉住气,选定并专注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要紧紧围绕“服务江西”和“交通特色”来开展。
郑强还和万明一同参观了校史馆。(摄影/秦国华)
附 郑强简介:
郑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现任贵州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分子材料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获得者、“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获得者,搜狐网、搜狐教育“2014中国教育变革人物”(全国高校唯一获奖校长)、中国网“2014中国好校长” (西部高校唯一获奖校长)称号获得者。
他在浙江乃至全国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成果。近十年间,他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高校、企业、部队、机关、中学、乃至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200多场的演讲。他的演讲与他所研究的高分子领域关系不大,但却涉及人才、科研、教育等与高校和人才息息相关的话题,赢得100多次热烈鼓掌常见于每场演讲。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央电视台《开讲啦》、《青年中国说》栏目、中央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栏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予以专题报道,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