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何善蒙做客孔目湖讲坛 讲述王阳明的心学历程

作者:李丹琪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5-12-10  浏览:1

“现在的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自我的人,但我们很多时候却恰恰忘记了‘我’想要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关心过‘我’的本心是什么,我们讲‘我’的时候不是生活在‘我’的意义中,而是生活在他人的阴影当中,所以从这个层面上,阳明学至少可以让诸位发现自我。”

128日晚,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何善蒙教授做客第426期孔目湖讲坛,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启迪心灵,为听众带来精彩讲座——《王阳明的心学历程》。

影响深刻,声名远播

讲座伊始,何善蒙引用冯梦龙对王阳明的评论“养就良知满天地,阳明才是仲尼徒”指出,王阳明是孔子真正的弟子,其影响力深远,日本因阳明学而实行明治维新进而崛起,中国诸多近现代名人如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等也曾受王阳明思想影响。

借用竺可桢演讲词中“因地思人,我感到王阳明先生正是今日国难中大学生最好的典范”一句,何善蒙将其延伸至当代,提出阳明学不仅在国难中可作为典范,在当代也可作为大学生的榜样。

上下求索,悟道曲折

何善蒙讲述了王阳明悟道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少年立志;出入佛老;龙场悟道;江西定乱;此生光明。他介绍,王阳明十一岁时立志为圣人,因格物失败转换方式修炼佛道,并在佛道、诸子思想研究方面取得成就,后因认为佛道思想灭绝本性放弃佛道,贬官于贵州龙场时形成自己的思想思想体系并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江西剿匪时悟出“致良知”。

何善蒙强调:“人在不同情境下读相同的书结果是不同的,人的改变是建立在转折之上的。”他表明,贵州龙场王阳明悟道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其重读《大学》《周易》,而在于龙场这一特殊环境是王阳明与过往所有经历、习惯的斩断,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更有利于改变思考习惯,从而使王阳明悟出“心即是理”。

自成体系,思想深刻

何善蒙对王阳明思想体系中著名的“心外无物”、“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进行了讲解。“中国的传统是,外物是否存在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与自己有关,强调的是外物与自己的关联和对自己内心的意义。”他认为,王阳明著名言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寂”并非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而是强调外物与内心的联系与外物对内心的意义。同时,何善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认知:“世界可以分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和人心赋予的世界,我们的人生没有纯粹给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你想给予它什么意义,所以人总是在不断成为他想要成为的人。”

与朱熹理论中强调外在的“天理”和“知先行后”相比较,何善蒙介绍,王阳明的“天理”更为强调内在,即为“致良知”中的“良知即是天理”,且王阳明认为必须“知行合一”。他强调,此处“知”并非指知识而是指道德意识。

讲座最后,何善蒙与听众进行交流并耐心回答了听众的问题。(摄影/林真如张美娴

责任编辑:黄晓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