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理论宣讲工作的落实,坚持将思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思政引领作用。近日,又“遴选三类群体、聚焦三大维度、强化三个结合”,推进了“十百千”宣讲,让思政教育变得既“有意义”,也“有意思”。截至目前,12名宣讲团成员,已累计宣讲40余场,覆盖了15个学院的6000余名师生。
学校党委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是:
遴选“三类群体”,实现宣讲成员多元化。学校党委立足理论、行业和工作特色,完善宣讲成员资源库,建立了多类别、有梯次的宣讲队伍。比如,邀请了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入选专家、校党委书记万明等为代表的党政干部担任宣讲成员。又如,宣讲团遴选了以全省最美思政课教师李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徐杰玲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政理论课教师。再如,宣讲团成员还有以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一南、全省最美辅导员严荷君、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高旭以及部分基层团干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政工作骨干,初步形成了“既讲理论政策,又讲故事经验”的多元宣讲格局。
聚焦“三大维度”,实现宣讲内容复合化。学校党委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宣讲内容,将单一的理论课拓展成了“既有高度、又有广度、还有深度”的复合型思政课。一是有高度。比如,围绕全国“两会”和学校思政理论课主题,“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筑梦新征程,不忘初心跟党走”等宣讲,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广大师生对思政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二是有广度。比如,“新时代心理健康自助理念”宣讲,强化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带一路:世界向东、中国向西”宣讲,让师生与世界对上了“话”;“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宣讲,坚定了师生的文化自信。三是有温度。比如,“做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宣讲,从工作实际出发,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使宣讲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更让师生听得进、用得上,又如,“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主题团课,紧扣热点话题,通过小品还原和故事分享的形式,为学生量身定做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强化“三个结合”,实现宣讲形式立体化。学校党委立足新时代高校师生特点,突出宣讲“短、平、快”,采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方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适用的“思政套餐”。一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线上,依托《马上开讲》网络平台,录制《红色文化走进课堂》等微视频,将原汁原味的思政理论,有滋有味地传达给了师生,让师生随时随地、想学能学;在线下,将“大主题”分解成“微话题”,组织宣讲员进学院、班级,进寝室、支部,进工作室、社团“面对面”宣讲,实现宣讲“零距离”。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课内,组织宣讲团成员围绕思政主题开讲;在课外,比如,校党委书记万明将土建学院第二支部的宣讲课堂,搬到了南昌市轨道交通集团项目现场、工程一线,结合了学院特色、专业特点、教师特长,实现了思想理论与学科专业的有机融合。三是教工与学生相结合。比如,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共同参加一个主题活动,既促进了教工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拉近了师生交流的距离,也强化了宣讲内容与师生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的结合,更加凸显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