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寻找有魅力的历史,不能只抱住官方给定的历史,要把眼光留在民间。”5月12日晚,著名文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炎黄春秋》执行主编丁东先生做客第438期孔目湖讲坛,为听众带来一场名为《史学在民间》的精彩讲座。
史学三分之态
讲座伊始丁东指出,如今官方、学院、民间三分史学天下。官方喜欢的学术,民间可能不屑一顾;民间看好的学术,又得不到学院的认同;而学院的论著,又难得到读者的青睐。
目前最强势的是官方主导的学术,像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等机构是官方派,学术项目的设立、学术经费的分配以及学术荣誉的授予由政府支配,并承担审查功能,出版的著作要作为统一干部思想、媒体口径的准绳。
而研究所、大学等学院派则重视学术规范,要求符合一定格式,论文中如何开篇、有多少注释等都有要求,而学院学术的形式规范特点是从国外引进的。
在丁东看来,最有活力、最热闹的是民间派。一般民间学者没有单位,没有来自官方、政府的经济资助,完全是自己选题、写作,著作完成后在报刊发表或出版社出版,成果通过市场和读者见面,并以傅国涌、沈志华和南昌大学胡平为例说明,真正的学术界高手不一定拥有很高的头衔,民间独立学者成就高于官方学者不足为怪。他说:“这些人在我眼里也是史学在民间的范本。”

史实判断之法
“民间的著作有生气,有新意,也有胡编乱造的八卦。”“民间历史不等于可靠历史。”丁东强调,在鱼龙混杂的信息面前判断历史是否可靠的极具必要性,并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四种判断方式:一是判断历史的叙述,可将历史与现实放在一起加以比对;二是思考历史是民本还是国本,不同的“本”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是不同的;三是从世界看中国还是中国看世界;四是谦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弄清史实,不要轻信一个文本,要把相关的文本尽可能的找来互相比较,从中找出历史真相。
丁东指出,对历史,现在出现了一些截然不同的看法,这牵涉到怎样看待历史当事人回忆录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事人所述事件他自己是否亲身参与,若曾真正参与并记录下来,这样的史料价值就极高,但同时也要把当事人的史实、观点区分开来。
丁东认为,史学最难的就是“两端”——上古的历史与最近的历史。上古的历史大多没有文字记载,要么就是文字记载极少或者留下的古文字无法破解,想复原当时的状况很难;而最近的历史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正因处在“此山中”还没有走出来,因此许多谜团还未解开。

先驱常现之因
丁东通过引述马克思名言“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指出,真正思想先知、民族发展进步的先觉者往往在民间。他例举在60年代前就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顾准;中国人权思想先驱、有中国的马丁·路德·金之称的遇罗克。丁东说:“一个人只有承受苦难,才有改变现状的动力。其中有着大胸怀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苦难之余,还会思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留下宝贵的思想和人格遗产。”
丁东向大家介绍到,从90年代到现在,他一直特别关注、搜集并整理民间史学材料,期望从中把握到真实、鲜活的历史,把握到前瞻性的思想。

他最后指出,历史的空白、盲点还有很多,揭露历史真相,仍需要做许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