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领跑之星# #绿植领养# #微博大学公开课#等一系列优秀校园微博活动的展开,传递出无限正能量,众多高校利用微博平台和学子进行互动。近日,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学校共青团全国新媒体运行中心兼职主任、新浪微博青少年用户渠道负责人孔令旭先生做客第441期孔目湖讲坛,为听众带来精彩讲座——《移动4.0时代的高校新媒体建设与应用》 。

高校新媒体建设,贴近学生生活
讲座伊始,孔令旭指出,高校新媒体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校的不理解和不重视,在校大学生所做的微博账号的内容接地气,却不符合学校官方的定位,因此高校新媒体建设在机制上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并有统一的规划;其次是学校管理新媒体人员的配置不足,一些官方的微博、微信管理老师只有一两个人,没有真正把学生融入进来,学生最能了解现在关注的内容,定位关注的热点,不把学生融入进来就无法把学生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内容的理解融和,形成团队化作战。
孔令旭指出,服务于学校新媒体工作的人员都会经常从国家、教育、共青团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要宣传正能量、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学校的话语体系的观点。但是把新媒体用思想政治课中的大篇理论来说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是很难带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他强调这样是不能把你想传递教育的理念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是无效的。所谓的正能量引领首先要从生活入手,然后是从兴趣入手。
1.0到4.0,时代,新媒体在发展
孔令旭说,新媒体发展趋势从最早的1.0阅读时代、2.0交互时代、3.0社会化媒体时代发展到现在的4.0移动新媒体时代。
90年代,门户产生,典型的事件就是“911”事件,在七分钟之后,新浪通过新闻采编团队把全世界的新闻汇编到一个专题里面,而这最关键的就是全面、快速。
交互时代的典型是博客,你可以自己发布内容,其影响力形成了一种传播,于是新闻的采编和原有的新闻团队开始转入了以人为点,产生内容并实现传播的交互模式。
到了微博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随手拍,随手发,任何一个应用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滴滴打车”本来是用来叫车的,但“滴滴打车”若发出一条信息,你的手机就会收到一条弹窗。你就会发现一个应用也在产生内容,推送内容,这种现象打破了固有的媒介形式。
再到4.0时代,随着移动4G的普及和流量的降价,原有的图片和文字的内容格式可以通过直播实现,通过弹幕形式实现互动,微博的广告语也从5年前的“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变成现在的“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直播的出现则是基于内容的生产形式、传播形式、阅读形式的全面提升。
掌握新媒体技能,把握新媒体特征趋势
孔令旭强调,新媒体的运营和应用已经成为政府、国企、非工企业等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掌握新媒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微博具有基于兴趣、单向关注、非对等交流、开放的特征,而微信则是基于关系、需要双向关注、对等交流的封闭平台。根据新媒体平台的不同特征,运营方式也不同:微博的运营注重话题性,及时了解教育、校园热点,与学生群体进行有效互动;而微信的运营需要注重功能性,以“主流性与草根性并重,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观念引导与行动实施并重,服务学校与服务学生并重,立足校园与放眼社会并重”为原则。
孔令旭介绍到,过去微博主要在短文、图片市场发力,而2016年影响较大的两大产品:视频和长文,而微博接下来的发展也将聚焦在视频、长文两个内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