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为期四天的第一届“敦煌杯”中国古琴艺术展演暨古琴学术研讨会划下圆满的句号。校长罗玉峰、校党委副书记汪立夏、副校长张玉清出席闭幕式音乐会。

罗玉峰代表学校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专家、社会各界对本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以及为本次活动辛勤付出、艰辛劳动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各位获奖选手表示衷心祝贺。他说,我校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在大力发展工科学科时也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体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在省内乃至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内多个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大家共同关心、支持的结果。

罗玉峰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本次活动:一是“源远流长”,本次活动不仅为我们这所工科院校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更充分体现嘉宾对我校的垂青和厚爱,以及对我校艺术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不论是南昌还是华东交通大学都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明朝宁王朱权著现存最早的汉族琴曲专集《神奇秘谱》,我校曾出土宁王妃墓;华夏音乐的鼻祖洪崖先生在此断竹奏乐,创制音律;我校文达湖的命名是为纪念著名文学家裘曰修。二是“饕餮盛宴”,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国宝级的古琴大师在孔目湖畔演奏、讲学,以琴会友,特别是28日晚举办的《大音希声——古琴经典作品音乐会》,更是成为江西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古琴展演。三是“人才辈出”,此次活动吸引500余名海内外选手同台竞技,非常难得也非常精彩。这种欣欣向荣的态势不仅集中展示了古琴文化的巨大魅力,也为古琴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继承者。与此同时,能与中国琴会共同主办此次活动,与诸位齐聚赣江之滨,聆听琴声悠扬,是我校的一件喜事、一件幸事、一件雅事。我校艺术学院是江西省第一所开设古琴专业的高等院校,明年即将招收首届古琴专业的本科生。希望能为我国古琴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支持我校艺术事业的发展,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迎来中国古琴事业一个又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琴会会长赵家珍对本次赛会做总结陈词,她说,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参与,活动才能堪称完美。她感谢华东交通大学的领导对本次活动的支持,感谢华东交通大学的志愿者们为本次活动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感谢大赛评委的辛勤工作以及公正、专业的评判。本次活动荣幸邀请到古琴界的著名学者、演奏家与我们分享成果,他们为大家开启了古琴艺术在音乐之外的大门。同时,还要感谢新作品音乐会的创作者和演奏者,因为他们的灵感和勇气,古琴这门艺术再不会藏在深闺,孤芳自赏。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生机,也感受到了坚持和执着。还要感谢南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让本次活动有了归根和传承的意义。赵家珍认为,在当代,古琴要有所突破离不开“五个一”:“一点一滴地积累、一丝不苟地练习、一心一念地用功、一如既往地坚持、一生一世地相守”。她相信,只要每一位琴人的艺术生命足够纯净、光明,未来古琴艺术一定能枝繁叶茂、蔚然成林。


随后,赵家珍逐一揭晓非职业儿童组、非职业少年A组、非职业少年B组、非职业成人组、职业少年组、职业B组和职业A组获得金奖第一名的名单。闭幕式现场为各组金奖第一名获得者颁奖,并为中国琴会荣誉会长龚一和中国音乐学院吴文光教授颁发“终生成就奖”。


《梅花三弄》、《广陵散》等经典曲目接连上演,金奖第一名获得者为现场观众奉上精彩的表演。


本次赛事分职业组和非职业组,两天半的比拼和角逐,选手们认真应对,现场秩序井然。7月29日下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以及我校党委副书记汪立夏一行,顶着烈日酷暑来到我校南区礼堂、逸夫楼报告厅、艺术学院现场观看古琴比赛,并慰问工作人员,向专家评委道声辛苦,为选手点赞鼓励。一路上双方就赛程情况、组织情况等展开交流与讨论,一致赞赏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和对人的塑造与教育作用,并一同参观我校正在建设的徽派建筑。“琴音承祖光,桃李满天下。”刘锡津亲为艺术学院题字,充分肯定学院为本次活动的辛勤付出。
为丰富活动内容,加深众人对古琴文化的了解。7月30日的南区礼堂高手云集,思维碰撞、电石火花,上演了一场场别具一格,思维开阔的琴学交流盛宴。“朱权,秋鸿,神奇秘谱……”“以文入手,以物入手……”传奇的人物,奇密的曲谱,新颖的视角,在古琴大家、文学专人深入浅出地解说、演奏、作品欣赏中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走进大众,让人耳目一新,备受感动。
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教授、江西省古琴学会顾问姚品文为大家简说宁王朱权的生平,“朱权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研究。但历史对他有不少误解和歪曲,我们应该做些努力,发掘他的真实面貌。”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文光则对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的打谱历程进行再释。
杂志书《掌故》的执行主编严晓星以《婺源博物馆藏明益藩斲“大雅”琴銘考释》为题,从文物的角度,从研究古琴铭文入手,探索古琴的由来,讲解明代古琴在朝廷与藩王之间的作用,以及纵观明代江西藩王与中央的关系,古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文人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特质和核心,而文人艺术在音乐上的唯一代表就是古琴。古琴的人文面向非常宽广,习琴不仅仅是学习古琴,而更是了解中国的人文历史,通过古琴回看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来自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的所长林谷芳以《从满头风雨到泠泠七弦》为题,分享了对古琴音乐人文的梳理,以及儒释道三家历朝对古琴的影响。
中国琴会会长赵家珍分享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并对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想弹好琴,就要处理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两者是共通,相辅相成的。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也就没有技术。”赵家珍说道。
中国琴会荣誉会长龚一以《谈弹古琴》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他60余年琴龄生涯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他引用《墨子·法仪》的“百工从事,皆有法度”指出,凡事都有章法可寻,弹奏古琴亦是如此,手法准确非常重要。在龚一看来,古琴弹奏不止是弹奏完曲目,还要讲究音乐美学,音乐要表现人的情感。“一首琴曲一段历史,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首琴曲当有一个主题,琴曲的演奏要与本身的音乐形象相符合,要结合历史、故事来理解琴曲,薛易简的《琴诀》中“声韵皆有所主”就是这个含义。龚一还对当下的“琴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古琴艺术并不小众,也不是“自娱”,任何艺术形态都有大众和小众两种功能,一味评价古琴艺术为“小众艺术”,有失偏颇。
7月30日晚的“承新——获奖新作品音乐会”上,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演奏家们,将古琴与钢琴、贝斯等乐器结合,奏出一支支动人心弦的古琴新曲。(摄影/秦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