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化真大,每次重回母校都充满新鲜感。”这是校友返校聚会的普遍感慨。“交大的环境好,学校对我们很关心,住在这里很幸福。”这是离退休老同志在山水学园颐养天年的质朴心声。“这几年学校发展势头好,喜讯不断,作为花椒人共享荣耀。”这是广大师生与学校共成长的切身体会。
满满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绕不开我们最直接、最关切、最现实的话题——民生。

2017年1月13日,校党委书记万明、校长罗玉峰代表全体师生为百岁老人吴光珍祝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解放思想大讨论催生学校改革事业大发展,校党委始终坚持“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聚焦聚力改善民生,办实办好系列“实在事”“放心事”“暖心事”,念兹在兹。
蛋糕越做越大,“我们一起努力”
只有把蛋糕越做越大,每个人才能分到更多蛋糕。
据统计,2018年我校预算投入11.5亿元,较2013年翻番,其中民生支出占比52.7%,较2013年增长了3亿元。
办学经费持续快速增长、民生蛋糕越做越大,是全体“花椒人”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闪耀着全体“花椒人”砥砺奋进、一起努力的辉煌与荣光。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增列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标志着我校全面建成了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交大人,以一场充满改革雄心、开放视野和大气格局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大讨论活动,翻开了学校历史新篇章。
——2014年2月,学校首次与各学院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吹响了“深化改革落实年”集结号,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围绕“1+N”总体改革方案,在校院两级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财物资产等各个方面,学校全年出台33个改革性的文件,推动25项改革举措的落实,内生动力源源不断。取得了学校历史上首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规划教材等一系列重大突破。

中共华东交通大学第五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长期发展规划,擘画了“百年交大梦”宏伟蓝图。
——2015年3月,中共华东交通大学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全校师生的翘首期盼中胜利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中长期发展规划,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和纪委。学校发展既有了明晰的“蓝图”,更有了强劲的“掌舵”。全校上下坚定不移地以解放思想为总开关、真抓实干为总基调,韬略百年,大气开放,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交通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百年交大梦”扬帆起航。
——2016年6月,国家下达我省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7600万元全部用于我校,其中31号基础实验楼4000万元,25号教学楼3600万元。标志着我校正式被纳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俗称“小211工程”),未来五年内将获中央财政1亿元、地方财政3400万元的资金支持。
—— 2016年7月,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积极吸引汇聚校友及社会资源,助力学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迄今,基金会累积接受捐赠(含实物)总额超1.6亿元,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支出,占基金会总支出的98.97%。
——2017年12月,我校申报的3个学科全部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其中,交通运输工程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优势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成长学科)”,并获3.02亿元专项建设经费,总额位列全省前三。

杨辉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该奖项设立8年来我省的重大突破。
——2018年8月,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公布,我校共立项66项,继2017年“杰青项目”(资助费用350万元)和“重点项目”(资助经费300万)实现突破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位列省内高校第二,直接经费数达2407.2万元。其中“面上项目”7项、“青年项目”19项,分别为前4年总和的70%、61%。同年9月,我校还首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到校经费总数将达到384.5万元。全年横向、纵向课题经费达1.1亿元。
——2019年4月,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名单公布,我校共有14个专业入选,数量和经费均位列全省第二。其中,纳入省财政专项支持的优势专业3个、特色专业2个,将获经费支持2125万元。
……
登高望远,心向卓越。接连获批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全力冲刺申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我校成为国家铁路集团(原中国铁总)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后,随着“省部共建”深入推进,学校发展正驶入又一个进位赶超的“快车道”,大步迈向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引领区域、行业一流大学创建的新征程。
好钢用在刀刃上,“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
蛋糕大了,如何分好,才能更大程度提升师生的获得感?
学校党委坚持把“好钢”用在改善民生的“刀刃”上,以建设“宜教、宜学、宜居”山水学园,“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智慧校园,“教师乐于治学、干部甘于奉献、学生勤于求知”其乐融融的快乐家园为目标,着力打造幸福交大,折射出赤诚的民生情怀。

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外景。该中心着力打造建设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共享平台。
——投入4亿多元,陆续建成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共享平台)、北区图书馆(全省高校唯一“全省最美图书馆”)、31号基础实验楼和25号教学楼(江西省建筑结构示范工程)、48号学生公寓(南昌市优质结构工程)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稳步推进32号土建实验楼、北区第二学生生活活动用房等建设,持续推进学生宿舍改造,对具备条件的宿舍楼安装空调、引进热水,改造装修后的音乐厅走在全省前列。共新增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3.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等用房8.8万平方米。
——投入6000多万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在全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估工作中名列第一。建成技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智能化数据中心,敷设覆盖全校范围的万兆骨干光网;搭建以服务为导向的“智慧交大”信息化基础平台,实现“师生四处跑腿”向“部门协同办公”转变;新建188间智慧教室、230间智能云多媒体教室,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针对青年教师尤为关注的子女教育问题,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改造附属学校及幼儿园,拿出10多个编制引进中小学教师,单独开办教工子女班,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坚持特色办学,已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品牌,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18年中考升学重点高中录取率达到41%,进入一类重点高中录取率较2016年提高了14%,小升初重点录取率持续上升。

新建成的“全省最美图书馆”——北区图书馆,学生正在一楼宽敞明亮舒适的自习室专心学习。
住有所居,团购享优惠。学校与中铁十六局联合建设定向销售商品房,组织教职工以成本价购买“中铁建青秀城”房屋180余套,并落实青秀城与学校接壤人行桥建设;完成100余户教职工团购“中海·阳光玫瑰园”项目,同时与“中海·锦城”“新力澜湾”和“金科·博翠天下”3个地产项目也签订了团购优惠协议。
学有所助,温情暖人心。新增学生勤工俭学经费90万元,增设学生资助专项68万元,勤工助学月最高补助标准从260元提高至800元,专项奖学金奖励标准和人数均提高至原来的4倍。坚持开展“暖心工程”慰问,涵盖佳节慰问、暑期清凉慰问、暖冬慰问、考研慰问等10余种形式,2018年慰问近3万人次,是在校本专科生人数的1.38倍。
劳有所得,生活有奔头。用足用好政策,连年全额发放综治奖、文明奖和节能奖;深化绩效工资改革,按照“普惠共享、注重绩效、突出教师同时考虑管理和其他人员”的原则,进一步树立“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优绩优酬”的激励导向;显著提高各项业绩奖励标准,仅2018年发放的科研奖励就达2700多万元;工会福利增长50%、中餐补贴翻番,教职工收入较2013年提高了74%;实行同工同酬同发展的人事代理制,让教辅一线的青年教职工干劲更足;成立困难教职工帮扶站,典型经验被省教育工会面向全省高校推广。

新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的25号教学楼,智慧型、互动式、小班化等功能与特点领先省内高校。
老有所养,最美夕阳红。出台离退休职工待遇实施方案,提高养老金和长寿津贴,每位离退休老同志每年均享有不低于1800元补贴,享受与在职教工同等标准工会福利和取暖降温费,每年春节、教师节、重阳节还会收到1000-2700元数额不等的慰问金。持续开展为7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逢整十周岁集体祝寿等系列敬老活动,专门设立离退休人员生活救助基金,每年投入25万元专款专用,帮扶生活困难的老同志。
当前,学校正科学、合理、高标准地制定并实施新的5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3年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将争取政策和资源,集中力量,进一步完善校园基本建设。有关部门也正在规划择地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事宜,以及争取建设青年人才公寓等。文明和谐美丽的幸福交大正拔节生长。
视校如家,更多更大“红包”未来可期
民生连着民心,映照着初心。伴随师生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视校如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亲切感自然而然充沛在胸膛里,外化于行动中。
学校变化日新月异,直接参与建设和见证的基建口教职工感受最为深切。校园里新楼多了、旧房亮了、环境美了,凝结着他们寒来暑往、日日夜夜的汗水与心血。“刚过去的暑假我们基本没有休假,原则上最多允许轮休一周。”基建处处长陈水生随口列出一份2019年暑假基建项目单——仅南区宿舍改造,完工的就有4栋、开工的有2栋,再加上教8栋近1000㎡办公区、人文学院、北区物流实验室等整体改造,以及新建的25号楼、31号楼收尾与32号楼开工等,很多项目又关系到新学期教学、住宿需投入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工。“虽然压力很大,但当顺利完工的那一刻,内心如释重负,一切辛苦也值得。”
“在交大工作,很舒心!”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90后”博士胡剑,2017年从网上了解到学校关于人才待遇、发展渠道、科研环境、激励机制等优厚政策,便毅然投递了简历。由于科研业绩突出,符合职称评聘破格晋升条件,来校工作仅1年便直接省聘教授,并成为生物材料研究院的核心成员。他接连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地区项目,明年计划冲击面上项目,“在这里的发展潜力大、机遇多,科研氛围好,很乐意为学校发展尽一份力。”

考研甜心包暖心慰问,为“花椒”考研学子鼓劲加油。
“交大定制版月饼已送达,‘花椒’们请查收!”每逢中秋,每位学生都会收到两种不同口味的“定制”月饼,“最美花椒”定制月饼也会迅速地在朋友圈、微博、空间里“C位出道”。暑期清凉包、考研甜心包、中秋月饼、冬日棉被……学校用一次次的实际行动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物质帮扶。“这些专属‘花椒’的贴心与温暖,让我的大学也成为了‘别人家的大学’,感谢与交大的相遇。”2017级软件工程+铁道运输专业学生蒋靖妍说。
吴光珍老人今年102岁,但依然思维清晰、谈吐自若、声如洪钟。看到洋溢在吴老脸上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校党委书记万明十分欣慰,祝福他越活越长寿。每年春节、教师节,校领导都会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与他们亲切地拉家常。“现在的政策好,我们离退休的工资福利大幅提升。”“不少老同志经常通过手机浏览学校新闻动态,关注学校发展变化。”“祝愿学校兴旺发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似亲人般的欢声笑语,在温暖的屋子里回荡。

养心湖上田田碧荷九曲桥。宜教、宜学、宜居的山水学园,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百树竞发。
成为全省唯一一所连续16年获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的单位,接连获评“全省高校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全省文明单位”“全省文明美丽校园示范高校”“全省节能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一系列荣誉;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了ESI全球前1%;2019年国家自科基金获批面上项目9项,创了历史新高;参加首轮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16个专业排名第一,排名前三的专业数占79.5%,工学参评专业综合成绩全省排名第二,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招生分数线连创新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16、2017年全省第一,2018年全省第二);是全省和行业最早囊括“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大创新创业荣誉的高校;获得全省唯一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项目、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荣誉;学校在各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均实现了大幅提升,在中国大学科技贡献排名中位居全省第二……
一项项沉甸甸的成绩,昭示着全体“花椒人”争先冒尖、担当奋进的发展红利,凝聚着全体“花椒人”视校如家、争创一流的精神力量。
我们收获的一个个“红包”正是来源于昨天的努力,“未来更大的‘红包’需要我们从现在起,信心更足一些、冒尖更多一些、步子更快一些、作为也要更大一些”。万明2018年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犹言在耳。
韬略百年,笃勤弥新;和衷共济,阔步前行。多彩多姿、养眼走心的一幅幅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百年交大梦”勾画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历史已然印证且将继续见证:我们一起努力,未来必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