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武波:助力文化走出去,早日实现中国梦

作者:宋柯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6-10-21  浏览:1

“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好的翻译,中国文化要靠自己去悟,用心沟通。”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先生做客第446期孔目湖讲坛,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名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讲座。

剖文化兴盛规律

“中国梦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武波引用习近平主席的话,阐释自己选择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讲题的缘由。世界四大文明起源地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前三个国家都要加“古”字,而中国不用加,可见中国文化一直贯穿古今、沿用至今,而另三个国家的文化有很多已经中断,甚至消声灭迹。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每700年大兴盛一次,共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八世纪,周公之礼,繁荣盛世;其次在汉武帝时期;然后是繁盛唐朝著名的贞观之治,最后是明太祖时期的中华王朝。他还指出2039年到2044年将是中华民族的第五次大兴盛,在第五次兴盛过后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会迎来又一巅峰时期。

寻文化传播之源

从历史上对外交往的大事来看,中国国内用外文翻译汉籍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有两个翻译者,一位是北天竺菩提流支把《大乘章义》译成梵语传到西域,另一位是刘世清将《涅槃记》译成突厥语。武波指出,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传教士利玛窦在文化交流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中国仍属于历史悬疑,因为他没有提到“长城”和“汉字”。他还提到,其实在明朝时期中华文化就已经走出中国:沈福宗和黄嘉略,他们把翻译好的“四书五经”带到了英国、法国。

他指出,中国的文化分成两大块: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像餐饮、茶叶、丝绸、园林、陶瓷等,这些东西在18世纪的欧洲就掀起了“中国热”,并且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轰动。而现在我们要走出去的是非物质文化,比如中国的思维、世界观,尤其是“四书五经”的内容。讲到文化传播就少不了翻译,武波用“practice makes perfect.”翻译成“熟能生巧”没有“业精于勤”更准确的例子强调翻译要讲文化标准。林语堂翻译论“传神”,凡字必有神,直指人心;陈西滢说形似、意似和神似是翻译的三大境界。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丢失文化品位,要注重翻译作品的质量。“外语学人的终极使命和目标是打通中西,参赞天地之化育,桥街中西文化。”

断文化走出之期

武波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前段、中段、“新段”与“改开段”。

1860年到民国中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段,代表人物是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等。他认为“东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文化先驱,他精通法文,一生致力于向法国介绍中国文化。在100年前,他已经是闻名中外的才子,在英国汉学家、外交官翟理恩1898年编辑出版的英语辞书《中国名人传》中,所涉晚清中国名人很少,但对他却有专门的条目。中国外语人的楷模——辜鸿铭,他标志着对中国经典的翻译由“浅译”转向“深译”时代的转折,而且在《春秋大义》中号召西方人学习中国文化。林语堂是20世纪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作出贡献最大的。武波也谈到自己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建议,“要像在香港推出H股一样,要特别重视港、澳、台及新加坡在中国文化走出事业上的纽带作用”。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中段是在民国中期到1949年,在这期间,宋美龄第一次访美取得巨大成功,是有功于中国文化西传的一位内行和名人,而且她跨越了三个世纪,经历了百年中国政治变迁,对近现代内政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9年10月到1976年9月是文化走出去的“新段”,在这一时期杨宪益、许渊中、钱钟书三位名人对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许渊中的翻译是灵活与变通的,与辜鸿铭很相似。关于翻译的全面总结中,武波认为直译与意译、继承与创新、翻译与政治、英语与汉语、中译外与外译中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的。而1976年9月至今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改开段”。

悠悠千古事,神马皆浮云。文化走出去,有待众高生。最后武波鼓励同学们潜心学习中国古典文化,为传播中国文化打下扎实基础。(摄影/陈君、蒙丹)

 

责任编辑: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