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中俄“现代铁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作者:黄晓鹤、舒芬  来源:校报、国际交流处   时间:2016-10-21  浏览:1

10月20日,第五届中俄“现代铁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120余位专家、学者,将围绕铁路基础设施、铁路环境与安全、高速铁路、车辆系统动力学、交通运输与规划、智能交通与运输、物流、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主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陈政清教授,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罗莹,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交通大学校长可门克教授,我校校长罗玉峰教授,本届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雷晓燕教授,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彭玲华,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刘小丽教授,我校副校长刘海文等出席开幕式。我校副校长范勇主持。

我校校长罗玉峰教授致辞。

罗玉峰在致辞中说,我校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拥有25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和智库平台。45年的办学历史与轨道交通共生共荣,形成了聚焦轨道的学科科研特色,面向轨道的人才培养和服务轨道的开放办学特色。学校在“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铁道电气化远动控制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成果,主持完成了江西首个国际重大科研招标项目——泰国曼谷新机场铁路连接线噪声与振动研究,“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开关监控系统”占领了高铁1/3的市场份额,在我国12万公里的铁路线上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交大人。

“学术的发展,需要学者的交流。通过交流才能不断打开视野,八面来风,在大开放中实现大发展、大创新、大服务。”他表示学校将为铁路事业发展不断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并一起努力将“现代铁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论会早日建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交通大学校长可门克教授致辞,并作研讨会主旨报告。

可门克认为,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项校际活动,更是一项成体系的工作,是铁路运输发展和现代化中,中俄两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铁路系统设计、开发、建设、管理和安全领域的专家、科学家和研究者们,以及所有致力于中俄铁路领域合作、国际运输走廊发展的同仁们都能对本次研讨会的科学议题及解决办法感兴趣。

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罗莹致辞。

我校作为省科协第一批“海智计划”工作站的授牌单位,已有20多位青年教师得到“远航工程”的项目资助。罗莹希望该工作站能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相关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同时希望我省与会的科技工作者主动向省外专家多学习、多交流,推动双方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广泛的深度合作关系,促进江西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把研讨会打造成服务江西经济发展的平台。

我校副校长刘海文主持研讨会主旨报告。

我校副校长范勇主持开幕式。

会议现场。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设有一个主会场及四个分会场,共安排了5场主旨报告及若干分会场报告。主旨报告分别为:陈政清院士作“电涡流减振技术的新进展”学术报告;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交通大学校长可门克教授作“剧烈的地壳运动后对Severo-Muisk铁路隧道积极完整的建设性控制工程”学术报告;江西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届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我校雷晓燕教授作“轨道交通环境振动精确预测与控制”学术报告;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高亮教授作“高速铁路散体道床的数值分析方法及劣化机理研究”学术报告;青岛隔而固振动有限公司总经理、学者尹学军教授作“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学术报告。主旨报告由我校副校长刘海文主持。与会专家还将参观我校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轨道交通实验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陈政清教授作研讨会主旨报告。

本届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我校雷晓燕教授作研讨会主旨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高亮教授作研讨会主旨报告

青岛隔而固振动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教授作研讨会主旨报告。

合影。

据悉,“现代铁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中国华东交通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交通大学组织召开的致力于推进中外铁路科技交流和进步的专业研讨会。自2008年以来,已分别在中国江西南昌市和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举办了四届,为国内外铁路科技行业相关研究单位和专家学者在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信息分享等方面搭建了有效的沟通平台,得到行业内相关单位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

此次研讨会共收录会议论文147篇,会议论文集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研讨论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铁道学会、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西省力学协会、俄罗斯圣彼得堡电子科技大学、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立科技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会、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股份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摄影/秦国华)

责任编辑:黄晓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