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铁路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人的事。”近日,中国铁道科学院主任翻译、《China Railways》主编任化女士做客第445期孔目湖讲坛,为现场听众带来一场题为《科技翻译,趣味人生》的精彩讲座。
发现差距,坚定信念
“铁路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任化说,“我到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以后,想尽一切办法出国去看国外的铁路。”她告诉在场听众,从第一条铁路到现代化的高速铁路,都是先从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兴起,八九十年代的韩国、零几年的台湾都比我们先拥有高铁,正是这些差距刺激了中国铁路行业。“人家都比我们先进、发达,我们这些年如果没有做出点什么,那就对不起这个行业。”任化说,她刚毕业的时候,中国铁路的里程还不如印度多,当时中国人均铁路线路里程不足一根火柴长,正是在这种极度落后的情况下,她坚定了走出去的信念。
“我刚进铁科院的时候,就决定要多去发达国家,去看、去学习。”任化说,她第一次去法国的时候,就被法国庞大的铁路系统震惊了,当时法国按照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功能分了很多车站,而当时中国一个城市只有一个车站,有的城市甚至没有车站。任化表示,现在中国的铁路也已经根据不同功能有不同分类,这一发展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努力,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把如此庞大的铁路系统做到那么出色的。

工作之余,找到乐趣
任化的乐观心态让她总能在工作之余找到乐趣,她说法国的高铁十分有趣,没有到站提醒,以至于她有一次从法国出发,睡了一觉以后居然又回到了法国,她觉得这是属于法国人的浪漫。任化还向听众分享了她外出工作时的有趣经历,她说有一次中国铁路为了发展高铁,派她去和世界上的一些财团代表、银行家见面,说服他们投资中国铁路,但是这些人几乎不坐高铁,对高铁很陌生。后来她坚持带着一位证券公司的男士去坐高铁,到了高铁站体验过一次高铁服务后,这位男士对高铁的不良印象也就此改变。
任化说,意大利的火车摇晃剧烈,以至于人在车上会东倒西歪,意大利人不会觉得这会影响舒适度,反而会在别人倒向自己怀中的时候高喊“welcome”。任化认为,在欧洲乘坐高铁,会感觉人与人之间很近,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这和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有关。

自主研发,努力发展
“各国铁路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铁路和中国铁路。”任化说,中国铁路大部分是采用德国的技术。她告诉在场听众,为了避免钢轨损坏发生不可预料的事故,中国铁路采用了德国的“无砟轨道”技术,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电路方面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技术难题,中国铁路设计了很多解决方案。任化表示,现在的铁路技术都是集成的,真正优秀的公司会把全世界的技术集于一体,比如中国的“和谐号”。她说,中国铁路的一次购买拯救了美国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
当然,能够掌握自主研发科技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任化介绍,以前中国的铁路制动系统很落后,要依赖德国的技术。但经过很多年、无数次的谈判,中国现在可以生产自己的制动系统。她表示,中国铁路现在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任化在讲座最后再次强调,中国没有所谓的“高铁之父”,中国铁路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一代甚至几代铁路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前辈们的呕心沥血,就没有现在位于世界技术前列的中国铁路。(摄影/蒙丹、李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