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夏正林:思维即生活,均应宽容以待

作者:柳青雨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6-11-01  浏览:1

“很多东西并无对错之分,只与观者思维相关。”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正林先生做客第448期孔目湖讲坛,向大家分享关于思维与人生的领悟感想。

析思维习宽容

“我们的思维容易形式化、绝对化,经不起追问。”夏正林先生以“杯子理论”为例指出,当一个普通的杯子被多次附加条件时,其价值也随之改变,但是人们在思考时往往不会主动考虑。他指出,思维存在主、客观两种模式,前者武断具有一元性,后者则宽容并多元。主观思维的使用,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开端,宽容和理解的减少,使得客观事实经思维加工后而产生差异。

世界的样子取决于观者的思维。夏正林先生说,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存在缺陷,虽有差异却平等无优劣之分。“假设”是思维的最终起点,正如若“1+1>2”的结果成立时,最客观的数学的知识也无法解释与成立。故而宽容、平等是对待每一个思维主体的必要态度。

抓规律善运用

夏正林先生表示,实用主义盛行者思考时往往从结果出发,但在他看来,从前提出发才是真正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大学生时,应当先分析大学生的当下现状,从中找出大学生生活的重点——情商的培养,继而围绕大学生提高情商而展开的学习和生活来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思考,譬如大学生是如何学会和人相处、提高沟通能力等。思维的过程也是从规律起始,经过前提才能到达答案。

“规律是得到话语权、控制住思维的重要武器。”夏正林先生认为,规律外在于思维,是思维的归纳。古今中外在搭建社会制度时,均对规律进行充分利用,如“天意”、“上帝”等。他建议大家要正确地运用规律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善于使用规律说服别人,但又不能为其所累。譬如夏正林告诉在场听众,他在面对实名举报者时从未追究到底,而是选择宽容放过,于是现在举报这一行为成了学院中的一股正能量。

得共识辨途径

“生活没有对错,重要在达成共识。”共识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东西,可分为社会和人际两个方面。

夏正林先生认为人达成共识的途径有很多,如民主、协商、抓阄、丛林法则、独裁等。在三个人的社会中,他从共识的角度指出了民主的诸多弊端:多数人的暴政;效率低下;易产生乌合之众;若无人投票体制将崩溃等。与民主相反的是,他还特别强调了独裁的优势:当整个社会在风雨飘摇中时,人们就有一个全知全能、拥有爱心的主心骨,带领群众共同起来反抗。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起人们的共识。东方的“圣人”和西方的“哲学王”就是如此。

而在两个人的社会中达成共识,还有一种极具东方特色的方式:妥协。夏正林先生便向大家举例说明了他是如何巧妙利用妥协的方式化解生活中买菜、擦地等小矛盾,从而达成夫妻间的共识。他说:“就像思维一样,任何方法都有可行性,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前提。”

夏正林告诉大家,人们所认知的事实都是有缺陷的,无论思维还是人生都需要平等和宽容。(摄影/黄茂荣)

 

责任编辑: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