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近日,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百家讲坛》主讲人杨雨女士做客第452期孔目湖讲坛,带来题为《诗歌中的爱情》的讲座,和大家分享她眼中的柳如是。

吟咏假想 体诗情词意
“候人兮。”讲座伊始,杨雨就通过一位爱慕大禹的女子在其治水必经路上的感叹,向同学们表明白话文和诗的差别在于语言是否融有情意。她说,诗就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是感情炙热到非表述不可的一种状态,而或凄美或飘逸的诗歌节奏,是由不同情感状态产生的。
“吟咏能帮助你假想还原诗人创作的场景。”她提出吟诵的方式更容易理解诗歌,无论是以《诗经》为源头的中国文学,还是以《荷马史诗》为源头的西方文学,均是声音创作先于文字。现场,她分别用福建和台湾的腔调吟诵了李白的《静夜思》,让现场的听众跟着她的吟诵体会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境和情感的起伏。

霜条孤影 闻如是半生
“坎坷和悲剧的命运,也许正是柳如是有此造诣的伏笔。”她告诉同学们,一首让“当日胜流均不敢与抗手”的《金明池》,以寒柳为意象,叹的是柳如是自己人生和爱情的孤独无依。
柳如是聪慧好学,志操高洁,常与诸文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但就是这样一位绝代佳人却如“旧时飞絮,霜条孤影”,在柳如是人生的前二十二年里,两度沦落风尘,爱情方面也屡屡受挫,未成眷属。
杨雨说,柳如是并不满足“与高才名辈相游处”,作为一个风尘女子,获得一个好的婚姻归宿是她最大的愿望,并以柳如是的两次会面为例,点明其择婿标准之高:情感上倾心相爱、人格上彼此尊重和才学上足矣匹敌。然而身份的极度卑微,和其要求的极度严苛形成强烈的反差,柳如是与宋征舆、陈子龙的恋情,都以悲剧结束。

投水殉国 感如是气节
个性叛逆、经历坎坷、文学成就极高是杨雨对“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的评价,她告诉同学们,史家陈寅恪晚年双眼已盲,却以口述的方式著成八十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并以“民族独立之精神”评价柳如是。
杨雨认为,是云间三才子之一的陈子龙为柳如是埋下了民族情怀的种子。当清军占领北京,柳如是力劝东林领袖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后被救起。而钱谦益受柳如是的影响,腼颜降清仅半年便称病辞归,与尚在抵抗清廷的郑成功、张煌言等联系,倾尽家财资助慰劳抗清义军。
“买回世上千金笑,送尽平生百岁忧。”“兰气梅魂暗着人。”……杨雨不断强调,是钱谦益给予的足够尊重,让柳如是倾心相许,甚至愿意“代夫受死”。原来,钱谦益曾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重病在床的柳如是上书皇帝,铿锵有力的为夫陈词,并四处奔走,将其营救出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个性,在民族大义前选择投水殉国,在爱情方面不因困难放低标准。杨雨说,个性和任性不同,要有自己的坚持。(摄影/黄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