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中国现实就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4月13日晚,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承先生做客第461期孔目湖讲坛,带来一场题为《车舆行进与生活政治--交通礼仪中的权力与秩序》的精彩讲座。
车舆礼仪的政治象征
朱承表示,交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社会行为,但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其背后的政治象征。权力与秩序不仅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也是政治的核心所在。政治在不同的社会事物中具有不同的投射程度,这使得从交通方面去理解政治、价值以及秩序成为可能。
在传统的礼制社会中,交通工具的差异体现了政治权力分配的差异,这种有明显等级差别的分配方式在哲学上称之为“嘉益分配”。朱承指出,“嘉益分配”所体现的正是政治权力与身份秩序的分配。交通规制上的差异是礼仪差异的外在表现,当权者通过外在的物质差异来体现自身身份的特殊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权威性与合法性,又如礼乐制度也有类似的政治功能。朱承认为,车舆制度和其他礼仪制度一起构建了古代社会的基本秩序结构,其具有生活和政治文明的双重意义,后世也在此有所损益的基础上予以延续。

行进先后的身份显示
朱承点明,在传统社会中,百官万事都从天子的居处进退的合宜中获得合理性、合序性,这表明在礼制规范中,天子已超越其本身人的基本属性而作为一种身份象征,这种身份所体现的权力与意志正是下属阶级的行事准则所在。
合乎礼治的行进先后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这种影响在政治上体现为对权力的膜拜,如“孔子在朝之容”、“天子不下堂”等事例;而在家庭的行进规范中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权力的膜拜,还有一种在道德修养上进行自我约束的意味所在,如孝悌之行等。不管是对权力的膜拜还是对道德修养的自我约束,都是严格地在“礼”的范围内进行的。
礼治,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治理方式,它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朱承表示,在强调行进次序中所包含的权力与身份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行进次序也是一种社会交往礼仪,这种社交礼仪表达了我们对尊者的敬意。
日常交通的权力隐喻
现代交通方式日趋便捷与多样化,但它不只是作为运输存在的客观描述,也可以作为权力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乃至家庭权力关系的外在表征。
朱承分析指出,交通管理作为一种权力的分配方式,相关权力机构在此中体现出自己的意志,简而言之,现代交通管理资源的分配是权力的再重组与架构。例如,上世纪美国公交的种族歧视是权力意志的体现,现如今公交的乘坐更加平等自由也是权力意志的体现。这表明在权力的重组与现代交通秩序的重塑过程中,传统的权力观念正在转型,其将更加突出新的“公正、平等、自由”的意义和价值观。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交通行进方式仍有一定权力意志的体现。
“从寻常事物中寻求不寻常。”讲座最后,朱承勉励大家要带着好奇心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即使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物中也可能蕴藏着不寻常的发现。(摄/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