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英雄血色染三国

作者:熊园园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7-09-23  浏览:1

“三国时期之所以英杰辈出,在于三国之人都在用性命相博。”921日晚,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员赵剑敏先生做客第472期孔目湖讲坛,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三国:士人·叛逆·卫道士》的精彩讲座。  

士人担道义

“三国是士人的社会,三国的英雄是士人英雄。”赵剑敏谈到,三国以士人为主体,士人在以口以笔议政的时代结束后,他们便拿起武器批判现实,建立自己的政权,成为领袖,成为时代的象征、领导者,如袁绍、曹操、刘备和孙权。

士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好读书,正是因为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孙权让东吴成为了三国鼎立的一方;东吴四大顶梁柱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文韬武略齐备,是典型的士人。但文化并不是士人的评判标准,在当时,士人是指那些“担道义”的人,不论武士、文士、义士还是侠士,其性质都相同——以国家命运为己任,他们心怀国家、兼济天下,用一腔热血、生命来达到他们所设想的政治环境。例如,东汉时宦官迫害士人,身为士人代表的袁绍与其弟袁术几乎将这些宦官杀尽。

叛逆的英杰

“叛逆”是一种反主流的行为,赵剑敏表示,三国时期的叛逆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叛逆——最高级的叛逆,如袁绍杀宦官,曹操叛董卓,刘备叛曹操,孙权叛曹操而跟刘备;第二类是各国人物的流动,如战败投降,投奔敌营,挖敌方人才。赵剑敏指出,三国的人才是由叛逆形成的,正是这些叛逆的行为推动了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第三类叛逆是叛逆期,处于叛逆期的人有自主的行为,他们对抗权威,希望达到自己的想法,三国时期这一类人的典型代表就是祢衡,祢衡以命殉狂,却流芳百世,他用自己的生命带给我们思考。

卫道士殉道

“道”所体现的是话语权,而话语权的背后是政权,赵剑敏表示,有了政权便掌握了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掌握了“道”。士人、宦官都有其道,例如曹操反董卓,是以曹操的道反董卓的道;董卓虐待汉室,是以董卓的道虐待汉室的道。

赵剑敏表示,三国中很多人都是卫道士,他们不喜他人的道,因而建立自己的道并且坚持和捍卫自己的道。曹操曾经与士人在一起时,卫士人的道,并为此刺杀手握天下政权财权的宦官张让;后来曹操的道改变,荀彧的道和他不同,于是荀彧自杀了;孔融因为所捍卫的“孔孟之道”与曹操的道相悖,为曹操所杀。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也有自己的道,也曾除去拦在他们的道上的人。

三国中的人从士人成长为叛逆最后成为卫道士,建立新秩序,他们隐忍着不为人知的艰难、孤独、凄凉,付出他们的性命去“卫道”,实现他们的抱负,从而成为众人眼中的伟人、英雄、豪杰。(摄/李昊、郑忠洪)

责任编辑: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