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网上校史馆

网上校史馆

采访手记之鹿璟名谈

作者:白为民  来源:   时间:2013-06-25  浏览:1

 

图为陈俊怿

  2009年11月10日

  采访陈俊怿只用了一个小时,从家里出发再回到家中,这个过程实际上花去了我四个小时,而预约这次采访时间则更多,前后达半个月。这也不见怪,一年来的采访经历给我这样一个印象:远在外地的、当过大领导的老同志往往比较配合,而住在校内的、普通的退休职工则相反,不少人似乎不太情愿接受我的约请。

  虽然好预约不是十分顺利,但采访陈俊怿还是每问必答,双方都很轻松。现在我只能说对他了解了一个大概:

陈俊怿,1919年出生,南京人。中学时代在上海租界学习,1938年考取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为此,他途经越南辗转来到昆明就读。1943年毕业,1946年回到上海,在两路管理局(上海铁路局前身)就职。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两路”,陈俊怿同时被接收。1951年随志愿军入朝参战,冒着枪林弹雨筑路修桥,三年后回国却没有回到上海,留在哈尔宾铁路局工务科工作。1978年58岁时,他向铁道部提出回上海工作的请求,这时他已经是局科研所副所长。铁道部把他调到上海铁道学院参加华东交大筹建工作。陈俊怿在上海铁道学院时,有一段时间担任铁道工程系副主任。有一天,顾稀找陈俊怿谈话,对他说,将他连同铁道工程系主任两个人一起调南昌华东交大筹建组工作。铁道部找他俩征求意见,那个主任因为老婆死不同意没有调成功,而他的夫人因为是江西人,所以只有他最终成行。1979年他由铁道部任命为华东交通大学土木系主任。

  当时华东交大只有土木系,所以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就都由陈俊怿管了起来,比他早来学校的徐恒茂负责基建、后勤工作,赵永禄负责与南昌局联络。教学首先要考虑学科设置,他避免与上海铁道学院撞车,设置了工民建和给排水专业。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他深受当年西南联大的影响,在他的记忆里,曾经有一位从德国回国的双料博士,因为在西南联大试讲没有通过而被拒收了。由此得到启发,陈俊怿设计了严格的听课制度,虽然那时学校很缺老师,但宁少勿滥,有老师就因为过不了听课关而告辞的。他积极地看待学术权威。关于杨耀乾在交大的作用,陈俊怿肯定杨耀乾的学术地位使得学校有资格成立自己的职称评审机构,这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陈俊怿与多个学校领导共过事,他认为耶言夫工作有魄力,但与徐恒茂有共同的缺陷,对教学都不是很在行,这也包括他自己在内。管理是陈俊怿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量人的视角。他当年的领导黄澎说,学校不需要留下工农兵学生,可他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坚决把工农兵学生留了下来。他65岁退休时,学校又聘用他组建设计所,两年间他参与组织了学校月亮湖上的桥梁设计,取代原来的“涵洞”,这也是他为学校做出的贡献。

  这次采访过了一天我才意识到,陈俊怿之所以如此对待采访,完全是他的人格所致,他是一个低调的人。

责任编辑: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