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红译站”社会实践队赴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开展了一场融合红色传承、非遗体验与农耕实践的暑期大思政实践系列活动。同学们走访老党员感悟初心,体验农耕文化体会劳作艰辛,探秘当地非遗技艺,走进红色遗址追寻历史足迹,在乡村热土上书写青春担当。
对话老党员: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生机

实践队首站走访彭家村三位老党员。65年党龄的邹爷爷年轻时怀揣对党的赤诚申请入党,担任农机站站长后,不懈努力推动先进农机技术在乡村落地,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江奶奶曾响应党的号召担任村妇女主任,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知识、传授生产技能,带领大家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为改善村里生活条件奋斗;葛爷爷年轻时因家乡贫穷落后、百姓困苦,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人民谋福祉;现在,虽年事已高,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从未改变。同学们被老党员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深感动,纷纷表示将以老党员们为榜样,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红色走读:旧址前的精神洗礼
踏入金溪战役烈士纪念园,高耸的纪念碑巍峨矗立,同学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缓步绕行纪念碑。通过纪念园中的图文展板,同学们了解到金溪战役中,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生命捍卫理想信念的英勇事迹。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孔,那些可歌可泣的战斗场景,深深烙印在同学们心中,让同学们对和平的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后,同学们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指挥部内,陈列着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桌椅、油灯、地图等物品,每一件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墙上的作战计划图、电报文稿,生动展现了红军指挥员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与勇气。在这里,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红军第一方面军为革命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到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农耕体验:感悟农耕艰辛

初到田埂,实践队员们面对水田既兴奋又紧张,在农民伯伯的示范下才小心翼翼踏入泥泞水田。拔苗需找准根部轻力拔出,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同学们很快腰酸背痛;插秧更是技术活,要控制好间距和深度,起初秧苗插得歪歪扭扭,甚至漂浮水面,在农民伯伯耐心指导下,同学们才逐渐熟练,让嫩绿秧苗整齐排列在水田中。通过这次体验,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更珍惜粮食,也对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农民充满敬意。
非遗探寻: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实践队深入探访金溪县三项非遗技艺。在竹编艺人徐师傅的作坊,细竹条在手中翻飞,半小时便编出精巧的小船模型。学生们尝试将竹条剖成薄片,却因力度不均多次折断。“看似简单的编织,实则需要十年功”徐师傅说。在藕丝糖作坊,传承人演示熬糖技艺。看似简单的拉扯,实则要手腕、手肘、肩膀协同发力,雕版印刷体验中,学生们在反刻的木板上刷墨、铺纸、拓印,当“耕读传家”四个字清晰显现时,大家惊叹于古代印刷术的智慧。“这些非遗是活态的历史,我们要做文化传承的‘翻译者’”领队老师徐蒙蒙说。
文艺展演:四校联合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
华东交通大学联合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赣东学院、荆楚理工学院三校,在青田书院文化广场举办“青春对话历史”主题文艺展演,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演中,各校带来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非遗舞龙《彩龙舞东方》等10余个节目,通过红色旋律、传统与青春文化碰撞、情景故事讲述等形式,展现青年担当,唤醒历史记忆。此次活动是四校“三下乡”成果展示,搭建起青年与历史的对话桥梁,推动红色基因传承。
这场暑期大思政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年学子认知乡村的多维视角——在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力量,在非遗技艺中触摸文化根脉,在农耕实践中理解民生之本。正如队员们在心得中所言:“当我们的脚印与乡村的土地重合,当我们的目光与历史的星辰对望,青春便有了更厚重的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