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宣传高雅艺术,推进高雅艺术普及校园,教育部长期以来特派专家进入全国各大高校致力于高雅艺术宣传工作。11月21日晚,武汉大学音乐学院汪申申教授应校团委邀请来校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如何欣赏交响乐”的讲座。
汪教授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后从事有关音乐的工作。讲座伊始,他通过向现场同学提问告诉了大家,第一首中国人写的小提琴曲正是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行路难》。他说,音乐不只是一个专业,音乐是人类起源以来,伴随人类成长和进步的不可缺少的东西,非音乐专业的人也可以做关于音乐的工作,并且可以做得很好。随后,他说到,在人们生活中大多数声音是噪音,虽然在反映客观世界方面,音乐比其他方面显的笨拙的多,人们为什么还一直在追求音乐?随即,他向大家介绍了音乐的作用:音乐可以治病,即所谓音乐疗法,但世人还从没听说过诸如美术,舞蹈等疗法。
在十九世纪,出现了标题音乐,标题音乐不是用语言和画面,而是用声音来描绘和叙述精彩的人生。汪教授由此引入正题,“如何欣赏交响乐”应先从欣赏标题音乐开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的音乐家的交响乐创作达到了最高水平,应多欣赏他们创作的音乐。要锻炼欣赏交响乐的水平,应先欣赏标题音乐,然后欣赏交响乐。汪教授说,要想获得体验,只有多听才能获得音乐的表现手法最本能的反映,自己才会有真正的体会。汪教授讲了一些交响乐创作的一些理论知识,整体上是由呈示部到展开部再到再现部。汪教授还和大家一起欣赏了大型的、闻名国内外的交响乐《梁祝》,他通过讲述关于梁祝的故事,播放欣赏音乐的同时在屏幕上再现每一段音乐代表的故事情节,让同学们对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与感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汪教授讲到,音乐不是告诉人们悲与哀,而是通过它的表现引起人们的悲与哀,音乐用什么样的手段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他还与大家一起欣赏了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诗人李商隐的诗《锦瑟》。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作品,却包含着许多共同之处。都是到中年写的,而且仔细品味,都富含抒情性和哲理性。听着音乐想象着诗里的美好画面,有着别样的精彩。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单纯的表现喜怒哀乐,人的内心情感也不会很简单,若欣赏音乐会怦然心动,若有所思就是达到了美好的境界。
汪教授对欣赏交响乐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多听;二是用一生的精力去找吻合点,若找到了就是获得了审美的享受;三是不能用看小说、戏曲、电影的方式来欣赏音乐,要把音乐作为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讲座中,汪教授还对同学的提问做出了精彩的回答。
最后,学工处处长凌四宝总结到,汪教授今天的讲座,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品质,丰富个人生活,增加对美的发现与欣赏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