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校史馆 | 孔目湖讲坛 | 交大风光 | 高级检索
交大要闻

交大要闻

中央民族大学徐健顺做客孔目湖讲坛

作者:  来源:孔目湖讲坛    时间:2013-05-13  浏览:1

  “吟诵是汉诗文真正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而朗诵是近代从欧洲传进来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着读书的。”

  5月10日晚,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徐健顺教授做客第333期孔目湖讲坛,以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吟诵——寻找汉诗文的本来声音》的讲座,从大众熟知的汉诗文入手,为我们解读了吟诵的含义及吟诵的规则,并现场表演了吟诵艺术,带领师生们体味吟诵的魅力。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 徐健顺 /  摄影:于子成)


  为什么要吟诵?
  讲座伊始,徐健顺教授很中肯的点评讲坛开讲之前全体师生一朗读的《少年中国说》很不错,很有气势,铿锵有力。紧接着,徐教授以《太白行吟图》、《驴被吟诗图》等具有古人吟诵剪影的图画将话题引入今日的吟诵正题。

  汉诗文自古以来就是吟诵着创作、吟诵着传承的。然而百年前,西方诵读方式通过话剧和朗诵诗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才逐渐消亡,形成了白话文“两字一顿”的错误读书方式,并由此带来了现代中国普遍的古典文化缺失,“中国人从此就像学外语一样学中文了”。

  吟诵不仅有着悠远的历史,更有其独特的魅力。一首诗、一篇文章,在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地地不同、人人不同,其中所体现的魅力甚至远远超过民歌。同时,吟诵在拥有无穷魅力的同时更是中国文化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汉字是以读音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其音形一体,每一个读音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大”和“小”,通过其读音我们就可以准确地区分它们。徐健顺指出,通过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文就将是一件容易而有趣的事。因此,他建议大家都变“朗诵”为“吟诵”,还汉诗文本来面目。

  什么是吟诵?
  对于“什么是吟诵?”这个问题,徐健顺分别从古代诗文字义、音义、意象、文化四个层次入手做出解答。

  他指出,字义是最基本的层次,现在大部分中国人基本都在沿着字义转。但是,古人留下来的不仅是文字,也是声音,这声音就是音义。音义可以分为读音和读法两层,其中读音是约定俗成的,但读法却是千变万化的,是有特定含义的。他还指出,一群有共同生活经历的人,在一起交流用的共同语言就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的思想、内涵就是一种文化。

  为了讲解读音和读法对语义的影响,徐教授以一个简单的“我想喝水”的句子有几种涵义,向在场师生提问。现场互动时,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涵义的原因有:一、重读的字不同;二、适用的语境不同;三、所加的标点不同。最后得出结论有n种不同的涵义。以《登鹳雀楼》为例,黄河的本意是河,在诗中表示奔腾不息的生命;海的本意是大海,在诗中喻尽头;楼的本意是楼阁,在诗中则是愁、盼的象征。黄河、海、楼在诗中就是特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易逝去的感伤,这与中国儒家文化中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人生观是一致的。

  如何进行吟诵?
  古人是在用声音做诗文的,因此他们对声音的选择是一种本能。然而,吟诵从来都不是乱读,吟诵有其特定的规则。徐健顺将吟诵的规则总结为“一本九法”。“一本”指关注吟诵内容的声韵涵义,“九法”指的是因文体而异的吟诵规则,包括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等九种吟诵规则。

  “入短韵长”是吟诵非常基本的规则。入短指入声短促,表示强调、顿挫、痛苦、决绝等,以《关雎》中“求之不得”为例,“不”和“得”都是入声,吟诵时声音短而急促,表示一种痛苦的情绪。韵长则指韵尾声音慢而悠长,而换韵表示的是一种情绪的转变。

  “依字行腔”和“依义行调”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本能。徐健顺强调说,“中国是不需要作曲家的,中国人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他指出中国的语言是有旋律的,语言中的“腔”、“调”是其重要元素。

  讲座最后,徐健顺希望场上师生和他一起推广吟诵,传承传统吟诵,还汉诗文原本的美丽声音。讲座在阵阵掌声中结束。

责任编辑:admin